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厚、薄”是描述事物“厚度”的形容词。“厚、薄”是事物最小的垂直维度,没有具体的方向;具有依附性,它依附于二维的表面,即长和宽。与“厚、薄”搭配的事物都具有二维的表面,并且这些事物具有实体性和防护性。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指物的名词后面加“们”的拟人用法,“们”具有使事物拟人化的作用(黄伯荣、廖序东1997)。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什么是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所谓当作,是使一类事物具有只有另一类事物才能具有的情态动作”(张炼强1994)。这就是说,拟人是写说时让所涉事物具有人的情态动作。用这个观点来考察“指物名词十们”的用例,我们发现“们”并不能使事物拟人化。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其一,在拟人的句子里,去掉指物名词后的“们”并不影响事物的拟人化。按理说,如果“们”具有使事物拟人化的作用,那么在…  相似文献   

3.
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三者” ,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 ,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的实体划分 ,“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宇宙间不存在没有量的事物,而且任一事物都具有多种量和多种量范围以及量关系。当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时,必定要研究它所具有的各种量、量范围和量关系,也就是要研究该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文试图探讨量的规定性所包含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两个概念。一是必具属性的概念。一是量的概念。(一)事物的属性某事物的属性是该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对于“性质”这个外延极广的范畴,正像数学中“集合”这个范畴一样,我们只能以列举的方法来加以说明:“温度为80℃”、“绿色”、“溶于水”、“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聪明好学”、“革命性”、“温和多雨”等等都是“性质”。重要的是任何一个性质都不是独立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表示“谁(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是怎么样”的句子。这类句子对一定的“人”或“事物”进行描述,表达描述者对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行为,存在或不存在某种后果的认定。我们把这类句子叫做“是”字认定句。长期以来,由于“是”字被认作判断词,使“是”字认定句淹没在“是”字判断句之中。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和”不是“同”。“和”承认、肯定矛盾,“同”则取消矛盾。“和”是事物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平衡和协调状态。平衡、协调是动态的平衡、协调。儒家常把“和”与“中”联系起来而为“中和”。从“中”字构形来看,是事物上下左右平衡的关节点。而且表明这平衡的关节点是一个“度”,具有“量”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平衡,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实生物”。“和”是事物的常态,“变”只是达到新事物“和”的一个短暂的过程。“和”是儒家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三者”,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为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的实体划分,“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相似文献   

8.
甲乙两事物具有“某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这种语言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很是广泛。  相似文献   

9.
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行为。从修辞学的角度看。隐喻表现为一种修辞格,它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种事物。“谈论”意在挑明隐喻是一种语盲现象;“事物”意指任何物体或情态;“暗示”意在表明隐喻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  相似文献   

10.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指“本来的”,引申为“事物的基本成分”。素质具体讲是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素质教育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的性质教导和启发”。只要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类有的能力都应该具备,如一个人能打球、唱歌、跳舞,能学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化学……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所以所有教育都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习作要求“我”是谁?我是一只小鸟、我是一个书包、我是一台电脑……请你任选一种事物,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人们说些什么。要求依据事物特点,加入合理的想象。题目自拟。习作指导·轻松解文题“我”加了引号,就不再是你自己了。你现在代表的是某个事物,你具有了这个事物的所有特点,你可以利用这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自述”就是自己想说的话。想说什么,需要你好好想一想。也许你想以“我”的口气介绍一下这种事物,也许你想说一说这种事物的用途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等,也许你想从这种事物的反面告诫人们什么……总之,“我”很不一…  相似文献   

12.
量词为名量的“A1一量A2一量”格式中,A与“一+名量”结构之间是一种语序超常的主谓关系,这种语序的变换移位为的是突出形容词,强调事物的不同性状。整个格式的语法意义是概括描述某事物或某类事物在性状上具有的不同情况。格式具有多种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连接”与“联结”在句法功能、词义和用法上存在异同:它们都是名动词,词义交叉;“联结”具有横向联合的特点,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互相融合的整体性;“连接”具有事物前后相接、纵向衔接的特点。文章用语料统计数据证明,在连接的对象和连接方式上,“连接”倾向于具体,“联结”倾向于抽象。  相似文献   

14.
李洁 《广东教育》2009,(11):19-21
归纳推理是由某些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关键是找到“部分对象具有的特征”,再将这一特征应用到“该类事物”中去.归纳推理有过无数次的辉煌.产生过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发现.它是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质量互变规律证明:事物的质和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在“度”这一哲学范畴中。“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是事物临界点之间的量的活动范围。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度”,防止“过”与“不及”两种偏向,对于我们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包括言语、动作、内容取舍、组织方法等等,对于教学对象的影响,也  相似文献   

16.
比喻又叫譬喻,根据甲乙两种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的修辞方式。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用“像”字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相似点上来打比方。但是有“像”字的句子并非都是比喻句,这里主要谈两种不是比喻的“像”字句。一、比较不是比喻。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在“像”字句中,相同的事物往往构成比较,以表示相类或相同之处,或者表示看起来有些像,有时用于对具有相同点的事物的推测,或含有推测的意味“。像”含有“如同”的意思。例如:“黄山真像…  相似文献   

17.
一、如果“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对某一事物的某种属性作直接说明,这类“像字句”就一定不是比喻句.例①台伯河还像当年一样淙淙地流着,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也像当年一样地和煦。此句“像”字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直接述说“台伯河”和“亚平宁半岛上的阳光”如何,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比喻句.二、“像”字前后涉及两项事物,如果是两项不同类的事物,而且具有相似点,则是比喻句:如果是两项同类事物,那么,它只是比较,而不是比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遇到“属性”和“特性”两个词,有些同学搞不清,所谓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即事物“生”来就带有的性质;所谓特性是指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的性质,特定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性质也随之改变,下面就“属性”和“特性”谈几个物理概念.  相似文献   

19.
矛盾理论混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特殊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不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而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看 ,二者贯串事物发展的始终 ,具有连续性 ,因而二者是绝对的 ;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上看 ,二者在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同一和斗争的方式上 ,具体条件上等都有所不同 ,因而二者又是间断的、非连续的 ,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政策,体现了“唯实”“求实”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符合量变质变的辩证法思想和具有鲜明的“两点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