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均分”和除号。2.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3.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会读、写除法算式,并能叙述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一)基本训练。(1)看卡片上的算式(2—5的乘法算式)说得数。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初步建立除法的概念;难点是理解除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一般是分为三步:第一步,感知除法的含义,会正确写、读除法算式;第二步,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第三步,初步领会乘除法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含义的初步理解。在教学设计上,建议作好以下三点。一、凭借概念系统探索新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运算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把除法的初步认识纳入整数四则运算的概念系统中去发现、去探索,便于学生比较鉴别,更能突出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掌握整数四则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哪几个阶段进行教学?答:“除法的初步认识”课本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练习。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各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感知除法的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二、理解除法含义,懂得除法各部份的名称。三、领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表内除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除法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除法意义内涵的理解不准确,导致教学出现一些偏颇:比如,侧重等分除而弱化包含除,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小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知识;又比如,更多注重学生运算的正确率,而忽视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现基于学习路径分析的研究框架,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出发,优化“表内除法(一)”的单元教学。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发现并理解"余数应比除数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通过教学促进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并学会读、写除法算式和知道除法各部分名称。我市一位教师在引新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以动激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教材第39页—第40页的练习四1~6题。教学目标:1.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通过对两个算式含义的比较,体会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2.能用学到的语言,正确交流思考过程。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惠芳 《湖南教育》2006,(10):35-37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平均分和认识除法的含义两部分。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存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深入学习除法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一、加强实践活动,理解除法含义人教版的新教材,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安排了两个层次:一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实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二是从如何计算平均分的结果,引入除法运算,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各部分名称.传统教材中却从“等分”“包含”两个不同角度引入除法,严格区分“等分除”“包含除”.  相似文献   

12.
“平均分”是除法含义的形成基础,除法有“等分除”和“包含除”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中“,等分除”的教学实践过程如下:首先在用“相同减数连减”记录“等分”的过程中体会记录的缺点;其次寻找其中的关键数据,用除法算式优化记录过程,形成基于“等分”的除法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最后通过比较,理解计算时采用乘法口诀求除法的商的意义。这样就能实现除法含义、除法运算与用除法运算解决问题在情境创设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会读会写乘法算式,懂得乘法算式的意义)。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子平 《山东教育》2003,(10):38-38,44
前几天到学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几节计算课,这几节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相似的,都是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列算式计算。比如其中一节是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教师让学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又让学生把9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我问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一无所知。这节课教师设计的意图很明确,是由学生学过的知识,即没有余数的除法,过渡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即“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15.
一、Flash多媒体课件之除法算式程序的功能分析 在程序主界面的输入框中输入相应的除数和被除数,然后按下“=”按钮,会出现除法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图像,如果修改了相应的输入值,程序就会在原来的图像基础上再生成新的除法算式图像,这使人更容易了解不同的值生成的除法算式图像的变化,从而能够使用户更清楚地了解除法算式各项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分数的前提。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从而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安排:  相似文献   

17.
语文里的歧义句和心理学上的双关图,都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信息并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数学里也有这种现象。在学习"表内除法"时,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同一除法算式,也会得到不同的含义,有时两种含义交织渗透,让人难以分清。此时应透彻理解相关概念的双重含义。  相似文献   

18.
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掌握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比较能力。激趣导入教师出示幻灯片,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搞回了8根玉米棒子,它非常高兴,于是想把8根玉米棒子分给两个好伙伴。小猴子可能会怎么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与分法相对应的灯片,并总结分法:一共有7种分法,其中两个伙伴分得一样多的玉米棒子的分法叫做平均分。点评:从种种分法中,比较、归纳出“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作了铺垫。实践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做游戏:以同桌为一组,学生先数一数桌上…  相似文献   

19.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看制小学第四册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进教学的,这时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已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一步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相似文献   

20.
繁分数的读法一直没有具体、统一的规定,读法混乱、读法不准确的现象给繁分数的教学带来了诸多不利。我在教学中,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内在联系和分数线具有括号、除号两种作用的这些特点,用读除式的方法读繁分式。学生用旧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促进了正迁移。这种读法,语言具有可视性,直观形象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