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新动机不是来源于外在的压力,而是来源于自身。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精神。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及认识倾向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动力的激发。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杨颖 《吉林教育》2005,(12):23-23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情感。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它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力,又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一年美术《漂亮的瓶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设计但没有经过装饰的瓶子与老师装饰好的瓶子相比较。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一、巧妙导入,激发创新动机动机是内驱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动机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投入创新活  相似文献   

4.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1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发明家,…  相似文献   

5.
田广 《教育教学论坛》2014,(40):234-2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教师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情境,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大胆改进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中国人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培养综合素质的襁褓。让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翅膀,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当下的首要责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和谐的氛围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有吸引力的疑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薛桂荣 《天津教育》2001,(11):44-45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使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本条件就是主体创新意识的激发,这是释放其创新潜能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迸发出创新热情和动力,没有强烈的创新欲望谈不上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当然学生自身的天赋条件和潜质是基础,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学生…  相似文献   

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参与直接体验;选择适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料;创设质疑情境、引发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其中,教师树立创新教育观是前提。  相似文献   

9.
实验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归纳等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探究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途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动机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激发民族创新意识,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关键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日标,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形势下,教师更要牢固树立起“为创新而教”的教育理念,善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以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袁文雅 《学子》2013,(6):84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则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持续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在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现就如何在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营造创新氛围以及培养创新思维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的目的 ,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 2 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应特别注意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一、结合课文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才能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动机”,学生才能把学习和探索作为一种自觉行为贯穿学习全过程。1.巧妙引入 ,激发思…  相似文献   

15.
洪艳 《成才之路》2014,(3):88-88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作文教学应该着眼于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激励学生的每一个成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创作意识和创作动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创设教学情景 ,改变例 (习 )题为开放性题型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等方面的教学 ,以此奠定创新基础 ,诱发创新动机 ,激发创新欲望 ,引发创新活动 ,促进创新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潘彦清 《云南教育》2001,(22):34-35
创新意识包括好奇心、探索兴趣、创新欲望等,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具有导向、激发和催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具有特殊认识和情感体验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功能。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江泽民指出:“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持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欲望与潜能,但要…  相似文献   

18.
范文来 《现代语文》2009,(3):99-100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1 在自然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因为动机是行为的内部动力。首先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去积极思维 ,去“发现”结论和进行尝试 ,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探索情趣。例如 ,在教学摩擦力时 ,先营造一种运动的气氛 ,让鞋底光滑程度不同 ,体重不一样的学生“两人”一组 ,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操场上相互拉扯 ,让他们体验在何种情况下速度较大。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几个因素。再通过课堂演示试验 ,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其因素的相互联系。2 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因…  相似文献   

20.
<正>"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我现就如何在优化情境中激发儿童的创新动机、营造创新氛围及培养创新思维谈谈体会。一、注重情境的探究性,激发创新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人类任何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维持和激发,创新动机将直接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