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也是同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外交家之一,他几乎参与了民国初期一切重要的外事活动。在他的外交活动中,他一直奉行"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他以国家利益至上,在外交舞台上既坚持原则又不乏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外交人才群体在中国近代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历史意义,其地理分布和区域风气影响是研究这一人才群体的重要方面。近代广东乃晚清外交人才之渊薮,湖南、安徽两省人数不多却充分证明了晚清两大幕府对中国近代外交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3.
"多边舞台"是中国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外交而言,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是战略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与区域及全球制度的关系,以及国际制度对国家的影响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的多边外交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60年中先后经历了复杂多边外交、有限多边外交、建设性多边外交等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以"避战求和"、"以夷制夷"为核心,兼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彩,是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和李鸿章本人思想观念共同造就的结果。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最终在实践中屡屡遭受沉重打击,清政府也在一次次打击中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也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我国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是同周恩来的名字分不开的。本文以周恩来对苏、法、美、日等国家外交工作的成功实践,阐明其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周恩来完全改写了旧中国100多年的外交屈辱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中国话语。实质上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体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特色"具体到外交方面,是指我国外交受地缘条件、历史现实、国家性质、基本国情、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作为"大国"的特色、中国历史的特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有很强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正是凭借文化软实力,在东亚支撑起一个区域性国际体系。软实力是一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具有的吸引力,也是一种影响他国外交思维,诱使他国合作,以及提出国际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本文还提出了"虚实力"的概念,并探讨其对中国外交的意义,认为这是正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中国的一种可以采取的外交风格。中国外交思维的其他传统,如"王道""合纵连横"以及"朝贡体系"等也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在其<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通过对中国西北地区亲身的旅行考察.不仅淋漓尽致地披露了中国当时该地区的黑暗,而且还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思维的视角出发.深捌剖析了中国历史上的外交诟病.即所谓的"面子"外交.  相似文献   

9.
追求和平是贯穿新中国外交的一条红线,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国际背景和综合国力的变化,中国和平外交经历了从"争取和平"到"维护和平"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中国要继续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有所作为,必须始终坚持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坚持扩大统一战线,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试论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以来,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外交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在推进联合国外交上的稳健务实、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观上的与时俱进,中国政府努力实现中国内政外交的建设性互动,追求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综合平衡,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也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我国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是同周恩来的名字分不开的。本文以周恩来对苏、法、美、日等国家外交工作的成功实践,阐明其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周恩来完全改写了旧中国100多年的外交屈辱史。  相似文献   

12.
围绕中法建交问题,台湾当局积极展开了对美交涉,其目标有三:一是尽力联合美国向法国施压,要求法国不承认或拖延承认北京;二是让美国协助台北进一步拓展"外交"舞台,阻挠其他国家跟随法国;三是坚决同美国的"两个中国"设想做斗争。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台湾在对美交涉时采取了灵活的斗争手段,也提出了不乏精彩的"外交"动议。台湾虽未能阻止中法建交,但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第二、三重目标,其对美交涉"外交"并非完全失败。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以新视角、新思路观察和处理国内国际问题,阐述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外交思想,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格局。"习式外交"的新风范,赢得了中外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与赞誉。习近平外交思想广泛而全面,慎密而深刻,继承中  相似文献   

14.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外交事业的发展》,着重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和世纪之交新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本课是"外交无小事,国家利益至上"的典范,重点内容是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尼克松政府施政的重大突破口,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典范。尼克松访华对两国而言是双赢的。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由旧的宗主--附庸式朝贡制度,转而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中国近代外交转型表现为中国与藩国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抗拒及适应过程.中国外交正是在这种惶恐困惑状态中开始近代化进程的.全文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被动性调整、传统外交指导思想的逐步解体等方面阐述了晚清外交的"屈辱"转型,对中国近代外交思想转型的历史过程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并在这一重要舞台上不断取得成果,尤其是已过去的2006年,更被誉之为中国的“多边外交年“。本文重点论述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一中国多边外交的成功模式,并认为随之成功发展,中国会越来越积极地发展多边外交,为保障地区安全与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与研究》2005,(8):10-13
梅兆荣(国务院发展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 首先,在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多边在中国外交意识中不是很强,我们参与多边外交的手段是很有限的,在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国际机制中我们参与不多,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的也不多.但是近年来,多边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意义越来越大.去年提出的我们的外交方针"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把多边外交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我们这几年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多边外交中,现在,上海合作组织、东亚"10+3"等,以及我们现在围绕着联合国改革问题做的大量多边外交活动,多边外交在中国的外交中分量越来越重.当然,有些问题看起来是多边的,实际上还是要靠双边来解决,双边问题解决不了,马上就能在多边外交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8.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而政党外交也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出发,分析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中国特色政党外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还有对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未来展望,同时,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显著特点是和平外交以及在国家交往中突出“双赢和共赢”;根本任务是抓住、用好、延长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总体布局可概括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在新时期,中国外交仍然要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