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既然把"文本阐释"视为一种实践活  相似文献   

2.
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存在着三个误区,它们都不符合对话精神。其一是不足的解释,它追寻作者、文本的原意,把作者视为阐释活动的唯一主角,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符号和阐释者也是阐释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其二是过度的解释,它以文本的言说为核心,却没有以一个对话的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去聆听文本的言说,反而以错误的语言观扭曲了文本的意义言说,走到了文本的意义范围之外。其三是漠视文本的阐释,阐释者根本不去听取文本的言说,而只管一个人自说自道。  相似文献   

3.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理想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命题,教育理想的阐释方式往往回避了价值归属的问题,导致教育理想通常作为一个抽象的善观念体系而存在。这一状况必须通过语义和逻辑的分析,以还原其价值归属本身,特别是通过考察善观念和正当性之间的沟通与拒斥,讨论作为复数的教育理想的存在合理性及其意义指向。原有的教育理想依靠师生间的权力关系和教育文本的宏人叙事方式等完成其理想阐释和意义建构,并保持其一致性、至上性和排他性。这样的单一阐释结构必须通过重建教育关系和教育文本,以建立一种具有消极自由特征的宽容与对话的正当性机制来完成向教育理想多元阐释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文本与作者本身的生命经历实现相互对比和观照,把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对文本的阅读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必定会建构起具有真实价值的意义对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鱼水亲和的氛围,让师生之问对话怒放;关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注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使对话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我的语文课上,我主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学生自主的读书,与作者和编者能有交流,继而把课文的语言及其丰富内涵进行内化。而作为教师的我,要求自己必须先与文本进行对话,取得自身经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教学与学生"对话",最后指导学生如何与文本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文学尤其是小说 ,视为最广泛意义上的修辞性艺术 ,是作者的旨在与读者形成积极的交流关系或对话关系的自觉活动 ,并以此为基准 ,分析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普遍倾向 :否定作者在文本中确定明确意义的重要性 ,而一味夸大读者任意阐释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这种倾向只能导致小说作者与读者关系的紧张甚至断裂 ,而无助于形成彼此间积极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8.
伽达默尔解释学言义的文本不是作者的唯一主观表达,只有解释者(读者)与之对话的境遇中才真正存在,才有意义。本文以此为理解基点,阐释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文本的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既与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密切关联,也与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者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互文性;因此,翻译可视为原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原语文本向译者提供有待具体化的意义潜势,引导并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带着一定前理解或期待视野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最终实现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教学文本的阐释,师生双方通过对话,在对教学文本的合作阐释过程中才能有效地理解其意义。但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制约着教学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出现了将学生客体化、忽视意义生成过程以及漠视学生话语权等实践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要保证教学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就必须采取措施重建师生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的对话。文本是阐释主体对文学事件的阐释。一个文本就是一个阅读陷阱。完全忠实于原文的阅读并不存在。写作即阅读,阅读即误读。在文本阅读中,阅读主体解构文本中阐释主体和文学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关系,批评性阅读文本,警惕作者和读者的同谋。坚持阅读的主体性和阅读的历史语境性,重建文本的历史性阅读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刊林撷思     
《师道》2023,(4):61-62
<正>首先,写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建构“自我”的方式。张江曾在“公共阐释论”中引述伽达默尔的观点,指出阐释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其实,一切意义活动,也即一切符号传递行为都是一种对话。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表意活动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绝大多数符号表意活动发生在两个主体之间,即符号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但在文本叙述活动中,由于叙述行为缺少了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活动中在场的他者,意义的传递对象被“自我”取代,写作即文本叙述活动成为作者与自己之间的对话,因此,  相似文献   

14.
文本意义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文本、读者多维对话的产物。而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更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等。每一种对话都会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都会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丰富的对话机制,努力使教学充满创意、充满勃勃生机。这里,仅从教师备课角度谈谈如何在与作者、学生、同伴的多重对话中研读文本,努力丰富、创新文本,为有个性的创意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波教授撰写的《奎因哲学研究》一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奎因哲学的专著。该书的突出特点在于 ,作者力图按照奎因哲学的内在逻辑 ,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考察 ,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此外该书作者把奎因哲学放在大陆哲学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也显新意迭出。书中在评述奎因哲学的同时 ,还表现了对中国学术事业的极大关切  相似文献   

16.
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品<已知世界>文本中体现的微型对话、大型对话、文本与社会的对话,显示作者构建文本"对话性"的叙述策略和以复调对话形式展现复杂黑人奴隶社会主题的重要技巧.文本对话性的构建充分显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产生于阐释者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和目标的多样性,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生命学、结构主义等纷繁多样的阐释模式,为我们开辟了与《雨巷》对话的多种渠道,丰富和提升了与文本对话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当下,关于文本阐释及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已不乏深度研讨,但还缺少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爬梳和基本建设。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期《学人视角》栏目遨请湖南师范大学黄耀红教授与长沙市第一中学舒斌老师就此展开对话,讨论的议题涉及中学语文教学语境下文本阐释的可能与边界、文本阐释理论的历史溯源、文本阐释观与文本教学观的辩证关系,以及打开文本阐释可能空间的方法与路径等。希望能对一线教师重新认识、理解文本阐释及其与教学的关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记叙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的话,那么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考查便是学生与文本、出题者之间的对话.然而这种对话又与文本学习中的对话不同.教学中的对话是多元的,是开放性认同解读.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自由地与文本、与作者做最直接的对话,体会文本的内涵.老师也可以从自身的阅历与积累出发,引领学生展开更深层的对话.考场对话则不同,主要是揣摩作者的创作心路,了解创作旨意,体会创作情感,品味文字之美.考场上的"对话"有两次:一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是做题者与文本对话之后,由出卷老师拟出话题的对话,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对话实录: 何立新:文本解读,无论是个性化还是创新性,以至于是批判性,我们都得尊重文本的确定性.文本的确定性是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想要表达的原本意思,有着创作时的原始冲动和那个时代氛围的烙印.我们刚才的课上,教者和孩子一同和文本进行了对话.和文本对话不单是师生与文本对话,它更是师生与文本的作者、与文本的确定性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