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徒雷登是一位传教士、神学教师,但为什么又成为美联社的特约战地记者,成为第一位见过孙中山并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独立战争”系统介绍到美国的人?他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张学良、李宗仁等国民党高层人物关系甚笃,但为什么又成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座上客?年逾古稀之际,他在中美两国舆论的一片赞誉声中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但由于执行了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而受到毛泽东的谴责。  相似文献   

2.
在孙中山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途程中,美国曾是他关注的要点之一,美国给了他很多的启发,美国是"世界最文明、最富强之国"[1]58.美国独立后,除南北战争外,没有发生大的变乱,国家"长治久安,文明进步,经济发达,为世界之冠"[2]207.在孙中山的理念中,中国要以美国为榜样,仿造美国的政府而缔造中国的新政府[3]255.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榜样的民主共和政体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和追求,是指导其革命活动的动力之一,历久弥坚,现实却与其愿望大相径庭,不但没能建立美国那样的政治体制,国家反而是混乱不堪.从1912年清帝退位到1928年"东北易帜",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17年间,出现过两次封建复辟,大大小小的军阀夜郎自大地割据一方,兵连祸结,政潮迭起,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如何看待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差别,这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3.
李磊 《新闻爱好者》2012,(13):27-28
在所有美国艺术家中,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书和文献是最多的。他比同时代文化人对所处时代的认识高出一筹,他把艺术放入了无从讨论和消解标准的范围内,并懂得如何把思想通过艺术的语言和生活解说出来。今天人们对艺术与商业文化、艺术与流行文化关系的认识,很多都来自安迪.沃霍尔。他的艺术思想包含了很多可能性的种子,可以在各种土壤中生发出奇异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美国美凯龙公司(Micron)自今年5月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没有太大的动作,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一PC机品牌。到底这是一个怎样的公司,将来它的发展命运会如何?笔者就此采访了Micron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张骥先生。 得知来意后,张先生开始了他风趣的介绍:“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美国,若问Micron公司是做什么的,很多人都还不知  相似文献   

5.
特约专稿     
舆论监督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又呈现出了哪些特点?本刊学术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展江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他在《舆论监督在中国》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结论,并对中国传媒舆论监督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经过30年波澜士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社会的舆论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怎样认识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之灵魂、基石与圭臬的党性原则?这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何玲 《中国档案》2014,(1):81-83
孙中山何以能从一个平凡的乡村少年,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何以能引进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彻底结束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建帝制?这一切都要追溯到他的早期经历。孙中山早年比较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的近代教育,对欧美社会进行过长期的实地考察,而在背后以巨大的财力默默支撑他完成这一切的,是他的长兄、华侨资本家孙眉。  相似文献   

8.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也是这许多年来成功记者的看家本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新闻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我们从更高的高度认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提出新思路,找出新办法。思路与办法其实是有的,她们就在现实的实践之中。于是,我们推出“调研与我”专栏。 新时期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走上新高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调查研究有什么特殊要求?怎样防止一般化?怎样形成、深化调研报道的思路?怎样避免只有调查、没有研究、流于表面化的倾向?新时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应有哪些新内容?怎样防止只是经验化、以不变的老思路对付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怎样从新的高度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怎样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可探讨的问题确实很多,还希望各位作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又要结合自己调查研究的实践,使论文在理论品位和可读性两方面俱佳。  相似文献   

9.
苏艳萍 《档案与建设》2020,(2):83-86,77
孙中山是一代伟人,他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共早期党员施滉与孙中山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交往。他曾赴广州谒见孙中山,聆听孙中山的教诲,征询求学的目的和方向;赴美留学后,坚定捍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进行反蒋斗争;在斯坦福大学硕士毕业时,撰写毕业论文《孙中山评传》,对孙中山的革命生涯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成为孙中山逝世后我国最早研究孙中山并为其撰写传记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活动家、践行家,也是杰出的革命理论家、思想家,还是优秀的革命宣传家、演说家。他一生为近代中国的民主共和革命奔走呼号,可以说演讲贯穿于其一生的革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政治家的热忱、革命家的激昂、思想家的深邃、演说家的睿智,将远大抽象的政治理想和实际具体的革命斗争、国家治理与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举世瞩目的演讲文献。这些演讲文献,涵盖了孙中山很  相似文献   

11.
香江波 《出版参考》2007,(30):30-31
作为国外出版瞭望的栏目编辑,以前我编过很多介绍美国出版业的文章,但近距离现场观察还是第一次.美国出版业的概况怎样?美国的教材出版发行情况如何?出版社的上市情况又怎样?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一生和女人的关系,在很多历史传记中,只出现了两位,一位是卢夫人(卢慕贞),一位是宋夫人(宋庆龄)。其实在他的生命里,还有一位革命伴侣兼红颜知己陈粹芬。自从1895年重阳节广州起义失败,清政府追缉孙中山到清政府覆灭之前,陈粹芬一直跟随在孙中山身边,陪伴着孙中山从30岁到46岁。但这位堪称伟大的女性很长一段时间却被历史的尘烟所遮蔽,成了被遗忘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陈邵桂 《现代传播》2003,7(5):106-107
孙中山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推翻帝制 ,取得辛亥革命的胜利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是由于他长期从事革命活动 ,在国内积极发展革命组织 ,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并与改良派进行激烈论战 ;同时也是与他极端重视并创造性地进行政治文化传播分不开的。他说 :“党的进行 ,当以宣传为重。宣传的结果 ,便是要招致许多好人来和本党做事。宣传的效力 ,大抵比军队还大。古人说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 ,宣传便是攻心。”又说 :“‘得其民者 ,得其心也。’我们能够宣传 ,使中国四万万人的心都倾向我党 ,那便是大成功了。”① 孙中山进行政治文化的传播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其59年的人生旅途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界对孙中山的思想研究和活动考察,堪称是全方位的.但因为孙中山是革命家的缘故,关于他的金融思想研究探讨不多,本文拟在对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就孙中山的金融思想与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取向再做些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孙中山的国防教育思想是在孙中山的人生成长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孙中山还将自己的国防教育思想变成了现实。我国的国防建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发展与孙中山当时的国防教育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孙中山国防教育的思想,我们很有必要对孙中山国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是学术大家,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怎样读书的?又是怎样治学的?他的读书和治学经验是什么?他眼中学术界前辈们的治学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7月4号是美国国庆日,加上今年又是辛亥革命满百年,美国在台协会特别选在这一天举办孙中山与美国特展,首度对外展出孙中山在美国推动革命的相关文件史料。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词时藉机表达希望  相似文献   

18.
冯玉祥将军,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将军和民主人士。冯将军出身贫寒,自幼投淮军习武,可谓戎马一生,但是他一生从没有放弃读书学习的机会,可以说他一生与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冯将军从一个晚清的卫兵,北洋军的军官经过艰难曲折的历程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与他孜孜不倦地读书是分不开的。正如已故周恩来总理在庆贺冯将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甚至很多家庭妇女的枕头边都会有他的恐怖小说,受欢迎的程度今许多娱乐圈的大腕儿汗颜。但是也有人说他的小说是许多青少年暴力凶杀的活教材。那么这个争议颇多的文坛宠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如何成为美国第一畅销作家的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及其革命实践,堪称为整个中华民族瑰宝.其具有鲜明特色的法制思想,在建立中华民国的过程中付诸了实践,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时代精神在法制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孙中山先生的治理思想则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