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稍略读过一点当代诗歌的读,不会对舒婷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位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这位女性意识的早醒,曾以自己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丰富而细腻的笔触,多视角审视过个体生命的人格尊严和生存理念。《蝙蝠》这篇颇具哲理韵味的散,其旨意正是这一内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听中年级《哺乳动物》一课,在学生最后认识其它哺乳动物时,教师问:“蝙蝠是不是哺乳动物?”先后三四个学生都回答:“蝙蝠是鸟。”这时老师没有继续追问这个问题,而是换了一个角度问:“你们想知道蝙蝠的一些知识吗?”学生在了解了蝙蝠的特征和许多有关知识后,再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3.
《蝙蝠和雷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 1 7课 )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说明文。教学中如何走出传统分析课文的窠臼 ,避免过多过细的讲解 ,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知识 ,并且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 ?笔者认为 ,这篇课文的教学 ,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一、抓住文章题眼 ,理清课文思路《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的题眼 ,就是一个“和”字。这个“和” ,就包含了两者的相互联系 ,相互沟通。弄通两者的“和” ,也就读懂了课文内容。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而雷达则是一种探测仪器 ,为什么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和…  相似文献   

4.
毛磊 《高中生》2009,(7):50-50
一提起吸血鬼,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黑暗中的舞者”——蝙蝠。的确,太多的影视作品喜欢将这两者相提并论,使得许多人一看见蝙蝠就不寒而栗、退避三舍。  相似文献   

5.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哲,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Freeze!”意为“站住”、“不许动”,在美国是尽人皆知的日常用语。想必这位留学生学过“Freeze”的基本含义“冰冻”、“结冰”,但由于不了解该词在美国的文化含义,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惨痛的教训很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这位留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得多些,就不会遭受这样的不幸了。  相似文献   

7.
看了这个标题,你可不要以为这是什么新型的机种,而是说,蝙蝠被用来当轰炸机。大家知道,蝙蝠长着一对“与众不同”的翅膀,它是由联系前肢、后肢和尾巴之间的皮膜组成的。蝙蝠的前肢和后肢都长着趾,趾端有钩爪。蝙蝠常常昼伏夜出,白天它们倒挂在洞穴里或屋檐下,每  相似文献   

8.
孔子哭颜渊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透过孔子的哭之痛与爱之深,体察了这位生命在场的良知哲人的生死观。孔子是一位秉具真性情的圣首,他通过体验颜源之死这一“临界处境”,穿透了“死生”、“富贵”这一重价值,由此透示出了这位以“仁”立教的圣哲不以“死生”、“富贵”为念的那层生命的洒脱和高尚的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 1 40 0多年前 ,晋代郭璞在《尔雅》一书中提到齐 (山东 )人以“蝙蝠石”制砚的事。今天 ,以蝙蝠石制成的砚台 ,已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蝙蝠石上的所谓“蝙蝠” ,实际上是一种寒武纪的三叶虫尾巴 ,只不过模样与蝙蝠相似。古生代的寒武纪 ,是地球生命大爆发时期 ,很多动物迅速起源 ,飞跃式出现。尤其是当时 ,三叶虫特别多 ,盛极一时 ,因而寒武纪又有“三叶虫时代”之称。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其身体分为头、胸、尾三部分 ,胸部有众多胸节。身体的腹面有几对附肢和脚 ,而且也是分为一节一节的。身体的背面 ,从头到尾有两…  相似文献   

10.
茫茫黑夜 ,几百只雄蛙在密林中的水塘里举行震耳欲聋的“求婚”大合唱 ,突然 ,几只蝙蝠悄悄地飞临池塘 ,蛙群似乎感到了合唱暴露目标 ,便立即停止了歌声。蝙蝠在树上倒挂几分钟就飞走了。当合唱再次开始的时候 ,蝙蝠飞回来快速俯冲掠过水面 ,一只蝙蝠凶猛地向水面溅落 ,而当它再次飞起来的时候 ,嘴里衔着一只不幸的泥塘蛙 ,雄蛙的“求婚”歌声招来的不是“情人” ,却是“仇敌”。这是在巴拿马巴罗·科罗拉多岛上的史密生研究院观察站被观察到的一个“镜头”。1 蝙蝠听觉的新发现众所周知 ,蝙蝠是靠声纳捕食和定位的 ,它所发出的声音是高频…  相似文献   

11.
飞得太快     
蝙蝠是一种能够飞得很快的动物,有时还会突然急转弯。看到蝙蝠的人个的,生怕他会撞上自己。这一天,蝙蝠的朋友开生日晚会,还买了一个大蛋糕,蝙蝠听说了,也想去参加。但蝙蝠睡过了头,晚会是6点开始,而他却睡到了5点45分。从他家到朋友家足足有5公里。所以,蝙蝠飞得很快。飞着飞着,他撞上了一个毛茸茸的动物。一看,原来被撞的是鸟警官,蝙蝠正想逃走,可是鸟警官一把抓住他,说:“你为什么飞得这么快?”“我朋友开生日晚会,我想赶时间,所……所以……蝙蝠说。“你看,这条路上最高时速是80公里。”鸟警官拿出测速仪,说:“但是你的时速是150公里。…  相似文献   

12.
1905年,是科学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年,名不见经传的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也为造福后世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基础。一百年后的今天,联合国大会决议将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以纪念1905年这个“奇迹之年”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爱因斯坦的诞生地德国也将2005年定为“爱因斯坦年”,展开为期一年的庆祝活动,以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并缅怀这位“自由而反战、极富创造力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3.
教法一自读自悟做中理解一、看图揭题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二、初…  相似文献   

14.
《蝙蝠和雷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是一篇揭示“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说明雷达是蝙蝠的仿生物的介绍性说明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我紧扣文中的三种联系,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深刻地理解、领悟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一、扣“标题”与“内容”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蝙蝠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在我国民间,因为“蝠”与“福”同音,蝙蝠的形象经常作为吉祥和睦的象征,贴在大门和窗棂上。而在西方,蝙蝠却被认为是非常邪恶的动物,常常和吸血鬼一起出没。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生命实际上是由生理层面、本能和无意识层面、意识层面循序渐进地“叠加”而成的。这个“叠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种进化和个体发育的过程。精神现象的脑定位研究和脑进化(发育)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设想。儿童生命的这三个层面实际上就是儿童的三重生命。  相似文献   

17.
朱坚,为筹建上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已经忙了大半年,这位曾经的市教委政策法规处行政官员对即将“接生”这个“新生婴儿”,显得紧张而兴奋。因为这个“婴儿”非比寻常,它在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呱呱坠地,今后政府督导的部分职能将委托事务中心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执行。虽然只是一种尝试,但在朱坚看来,这已经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大步了。  相似文献   

18.
叩问生命     
听说中南工大的一名新生自杀了,原因据说是仅仅由于言语不通。但是,不知这位来自宁夏的女孩,当她“勇敢”地从图书馆六楼往下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几天以后,她的父亲竟也会步其后尘:可怜的老人,当他千里迢迢地从宁夏赶到学校时,由于不堪承受这个残酷事实的打击,而又自绝于宾馆。轻生,就这么匆匆地把父女两人的生命一笔勾销了。我们总难以面对一个个活的生命就这么匆匆地走向死亡,何况是“天之骄子”的自杀,更何况是两条生命的相继消亡,而原因居然如此的简单。然而,我又听说,在今年的早些时候,我国著名的作家徐迟,这位已届83岁高龄,曾以一篇纪实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而著称于世的作家,竞也从武汉的一家医院跳楼自杀了。听着这一幕幕喋血的事实,我忍不住地问:生命,你是不是太沉重了?不然,怎么会有一个  相似文献   

19.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教学中 ,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过渡 ,小结三次“试验”的结果。师 :蝙蝠的嘴和耳朵怎么配合起来飞行的呢?请读第6自然段。二、演练 ,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1 以演理解“超声波”。师 :蝙蝠的嘴在哪儿?(“蝙蝠”指出嘴)蝙蝠的嘴小小的 ,耳朵大大的 ,比头还大 ,还有两对非常大的翅膀。师 :你的嘴是干什么用的?“蝙蝠” :发出超声波。师 :(指当“超声波”的学生)你是从嘴里发出来的。师 :要记住 ,蝙蝠一发超声波时 ,你就出来了。“蝙蝠” :鼓起嘴巴发出声音。师 :(面向全…  相似文献   

20.
当把这个问题提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读书仅仅是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者听。不,我决不是为了写什么才阅读,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