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指在常规教学之外,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力市场开展的旨在提高人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不但有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必要性而且应讲究开展社会培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守义 《职教论坛》2005,(25):23-25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指在常规教学之外,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力市场开展的旨在提高人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不但有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必要性而且应讲究开展社会培训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职业培训作为非学历教育的主要内容已变得越来重要;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人们就业求职的最重要依据,面向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市场广泛,成人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从资格证书培训入手,大力发展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4.
职业培训作为非学历教育的主要内容已变得越来越重要;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人们就业求职的最重要依据。面向资格证书的职业培训市场广泛,高等院校中的成人教育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从资格证书培训入手,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逐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非学历教育,使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劳动部“三定方案”中关于职业培训工作的职责分工 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劳动工作来说,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就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部门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中,应进一步开拓原有的培训工作。深化职业培训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职业技能开发即是职业培训的拓展。国务院批准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指在常规教学之外,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力市场开展的旨在提高人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不但有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必要性而且应讲究开展社会培训的策略。本文在阐述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社会培训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未来发展,加拿大理工学院秉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倡导技能提升行动,深度产教融合,创新职业培训,关注弱势群体职业技能发展。加拿大政府与企业大力支持与激励职工再提升,促进就业与创业,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借鉴加拿大的经验,我国职业院校需要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面向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健全职业培训的支持政策,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民办职业培训的市场属性与公益属性分析1.民办职业培训产生的市场属性。民办职业培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够充分挖掘和吸引一切社会资源。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产生则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主导性、基础性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市场配置中对某种资源的需要日增时,这一资源便会获得开发和利用,反之,某种资源就会被市场淘汰。民办职业培训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地里萌生出来的,因此,它无疑具备天然的市场属性。2.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经营的市场属性。社会各…  相似文献   

9.
苏维  杨红荃 《教育与职业》2021,988(12):41-47
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是契合国家顶层设计,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重要途径.基于合作博弈视角分析职业培训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博弈策略发现,其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职业培训主体选择具有不确定性,企业需求与职业院校办学逻辑存在"错位",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企业、职业院校与市场竞争者存在战略"对弈"四个方面,其博弈属性属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要构建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长效合作机制,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构建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从政策激励入手,构建内生性发展动力机制;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构建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实施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也为职业院校加快形成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办学格局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1.
李福田在《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5期撰文认为,进入21世纪,特别是面对加入WTO将要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为此,必须改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加强职业培训队伍建设,以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为突破口,实现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从改变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方式入手,提高职业培训的管理效能。挑战与行动:面向21世纪的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2.
陶启良  丛杰 《中国培训》2000,(10):34-35
当前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如果把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比做一个大厦 ,那么 ,职业培训与就业安置便是大厦的两块基石 ,基石稳固了 ,大厦才会稳固。就业是职业培训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职业培训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就业。职业培训必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接轨 ,使培训与就业相互促进 ,协调运作。本文试就职业培训与就业的对接问题进行肤浅探索 :一、职业需求预测 ,是增加职业培训针对性的前提职业需求预测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市场实际的需要。要通过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及时捕捉用工信息 ,挖掘新的就业…  相似文献   

13.
对职业培训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而作为职业培训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培训课程应成为职业培训的核心,对它的开发和构建面向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职教课程新体系.正是我国当前职教领域改革的当务之急。在这里仅对职业培训课程的开发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挥职业培训功能、做好职业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适应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具体体现。文章基于做好职业培训服务的需要,从微观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专业能力、资源条件、区位辐射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优势,并进而探讨了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关键问题———培训服务定位、培训能力建设、培训市场开拓和培训品牌树立等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建立现代职业培训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青 《中国培训》2000,(12):25-27
经历了近20年改革的开放洗礼,深圳职业培训事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度规范化、市场化和技术信息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它对深圳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一、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市场化建设1建立灵活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1)办学自主。办学机构依据市场需求自主地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市场需要怎么培训就怎么培训。各职业培训机构实行多个层次、多种学习方式、多种学制的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要设…  相似文献   

16.
现代职业培训与教师知识储备●梁宝桢孙国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资源配置由计划型转向市场型,过去那种在指令性计划下形成的职业培训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如何更新观念,实现转轨定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现代职业培训面临的新课题,而加强教师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7.
职业培训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为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生产、技术和管理,培养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培训的改革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培训的发展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的,并且是在几个参照基准与有关制度下进行的。这里包括经济秩序、就业制度、科学和研究。职业培训的原则是:机会均等、沟通性、流动性。此外,还要使个人通过职业的进修教育和转业教育,取得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配套的措施当中,包括通过劳动力市场研究与职业指导来促进就业。   职业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在培训后能够直接就业或者…  相似文献   

18.
在界定职业培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职业培训的个人效应、社会效应及溢出效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从投入保障、规模扩张、机构发展、技能鉴定、法律规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职业培训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职业培训基本概念的深入探讨和界定,有助于指导职业培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职业培训不同于普通教育等教育种类,它面向从业人员和有就业要求的人员,以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职业态度等为目标。职业培训具有周期性短、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职业技术教育》2004,(9):57-58
学校简介:学校是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坚持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面向广大农民子女开展职业培训,确立了"一切为了农民子女成才,一切为了农村家庭致富"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