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如其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文学的风格特征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历来为作家、文论家所重视。明人冯时可《雨航杂录》卷上有云:“九奏无细响,三江无浅源,文岂率尔哉!永叔侃然而文温穆,子固介然而文典则,苏长公达而文遒畅,次公恬而文澄蓄,介甫矫厉而文简劲,文如其人哉!”这就是著名的“文如其人”论断的出处。为了佐证这一点,冯氏还曾以汉、唐、宋三代的兵士国势来论定其文格:“汉文雄而士亦雄,宋文弱而兵亦弱,唐文在盛衰之间,其国亦在强弱之际。”但这一论断的渊源流变怎样?其科学价值如何认识?正确的风格特征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在哪里?本文拟作粗浅辨析。  相似文献   

2.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向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也。父韶,彭城太守。雄初仕郡为主簿,侍太守王经。及经之死也,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悲。后太守刘毅尝以非罪笞雄,及吴奋代毅为太守,又以少谴系雄于狱。司隶钟会于狱中辟云集为都官从事,会死无人殡敛,雄迎丧而葬之。文帝召雄而责之曰:“往者王经之死,卿哭王经于东市,我不问也。今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掩骼埋尸,仁流朽骨,当时局限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如,于法已备。雄感义收葬,教亦无阙。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何必使雄违生背死以立于时!…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之间的关系问题,历来就有争议,迄今为止,文艺理论界亦未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得到更符合创作实际的结论。一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种明显居于优势的观点,即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读其书想见其人”,认为文学风格与作家的人格是一致的。这种观点在先秦时代就已开其论绪。孟子云:“波辞知  相似文献   

5.
【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篇》  相似文献   

6.
高一课本黄宗羲《原君》:“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高二课本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当他入宫时.看见长公主被崇祯砍得半死,闷倒在地,还曾叹息说道:‘上太忍!’令扶还本宫调理。(《甲申传信录》)”从汉代起,“公主”和“长公主”是两个概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3,(27)
先生愚哉!先生愚哉!仆非先生世交故友,亦未有半面之缘,然每念及先生,思先生之举实为不智。仆未偿不扼腕叹息,情遂不可抑,乃有此书,幸先生一览之,则仆幸甚至哉! 向者闻先生之事:天雨坏墙,毁先生之家,子曰:“不修,则必有失矣。”邻翁亦如是言耳,先生竟放任不修,以有失焉。而先生何以竟智子而疑翁邪?先生之不智甚矣!天雨坏墙,非为异事,先生大可修之而后安,而先生竟不修,致有所失焉。斯已为不智。既有失,而先生不悔弃邻翁之先言,而竟智子疑邻,为天下百世之人耻笑不亦宜乎? 先生之子,与先生情近,先生之邻,与先生情远,情近而亲,情远而疏,亲而智之,疏而疑之,先生其不明事理乎?先生其不辨是非乎?先生虽物富而思穷乎?  相似文献   

8.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名篇佳构。本文主要从两篇作品来考察范仲淹和欧阳修二人的人格和个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印证“文如其人”这一著名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8-48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高中课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古汉语申,“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集韵·昔韵》:‘亦,又也。”如《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  相似文献   

10.
有宋一代“积弱”,实属不刊之论。但它居然在历史上延续了长达三百余年之久,这与宋代“无内乱”不无关系,早在北宋后期,理学家程颐便将“百年无内乱”列为“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河南程氏遗书》卷15《入关语录》)。此后,元朝官修《宋史》亦作如是观:“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后妃传序》)。  相似文献   

11.
一、部分提示未“提示”课前设有引导学生学习的“提示” ,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思想 ,然而有些提示虽然语言颇有特色 ,但提出的问题大而难 ,也就难以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 2课《秦始皇统一六国》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的时间及意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都城和疆域等。而课前提示是这样写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你一定很想知道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究竟有什么贡献 ?怎样评价他的功过 ?匈奴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一、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出现的。为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其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顾虑隐而不言呢?如果说前一番…  相似文献   

13.
脑筋转转种子能飞上天?多有趣! 可是它会怎样飞上天呢? 雄治在原野里放模型飞机。这时候,森林里的狐狸跑来说:“呀,这飞机真好!雄治,把这飞机送给我吧!”  相似文献   

14.
呆子守店     
1、呆子守店 有呆子,父外出,嘱其守店。忽有买货者至,问曰:“令尊可在?”曰:“无!”“令堂可在?”亦曰:“无!”父归而知之,诲(教)之曰:“令尊者,吾也;令堂者,汝母也。岂能言无!”其子曰:“彼(他)至店,乃买货者也。父母,岂可鬻(买)哉?”  相似文献   

15.
典故三则     
(牧马)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相似文献   

16.
"文如其人"是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文学观念,"文人相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深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方面:其一,作家的性格特质是丰富多彩的,而表现在某部或某些作品中的性格特质却并不都带有某种典型性,读者以个别或部分作品来论定作品风格特征的现象,往往造成这种背离;其二,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创作出的作品并非是他人品的真实体现,有些作家在创作时进行自我伪装,欺骗了读者,达到换取群众的同情的目的;其三,文学创作经过富有技巧性的艺术加工,往往隐藏甚至掩盖了作家的日常个性,经由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可能并不是作者风格的真实体现;其四,作者的人格不可能完全投射到文学作品中,人格不能混同于文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古老命题,“文如其人”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一直颇受争议。本文首先从古人对文章和德行的朴素看法和文学接受两个角度对“文如其人”的传统内涵进行分析;然后从“文如其人”对作家创作实践的影响意义、构建民族特色文论体系的需要及当下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召唤三个角度论述的“文如其人”当代价值。最后,在此前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指出“文如其人”的传统内涵在当代仍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先秦汉语中 ,“其”是一个虚实相间、用法多样、使用频繁的词。它使用得最频繁的情况是作代词 ,充当定语 ,表示领属关系。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法一般译为“他 (它 )的”、“他 (它 )们的”。然而在下面一些同样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例中 ,却需译成“自己的”才较为贴切。(1)颜渊死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 ,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 ,有棺而无椁。”(《论语·先进》)(2 )子曰 :“善哉问 !先事后得 ,非崇德与 ?攻其恶 ,无攻人之恶 ,非修慝与……”(《论语·颜渊》)(3)孟子曰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文学风格,众说纷纷,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我国历来就有“文如其人”之说。这就道出了风格与作家的精神个性有着密切关系。文学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作家精神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就会象作家的面貌一样互相区别,即“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在任何发达的民族里,都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作品,所以风格的多样性,常常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繁荣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随着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多种风格的作品。最早论及风格问题的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对古代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首先是由作品的形式或语言特点感到的,进而探寻作家表现什么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怎样表现和评价它们,这就是形成风格的内在原因。因此,风格要求内容和形式的一致,它体现作家的创作个性,即所谓“文如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