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通过诗人由甘蔗林引起的对于青纱帐的联想,抒发了对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永葆革命青春的赞美之情。第一小节是全诗思想感情的总纲。诗人看见了甘蔗林,就想起了青纱帐;想起了青纱帐,又更加迷恋甘蔗林。这种回环用法,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诗人将要对甘蔗林和青纱帐加以对比,写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两个“怎能不”表明这种联系是必然的,诗人的联想是自然而然的。末句“战士的衷肠”点  相似文献   

2.
《青纱帐——甘蔗林》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既象北方的青纱帐那样开阔悠远,碧波起伏;又似南方的甘蔗林那样秀美挺拔,摇曳多姿。吟咏这首诗,不仅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脉膊的跳动,而且还可以在艺术上得到美的享受。它不愧为诗人郭小川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对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几个主要特色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青纱帐——甘蔗林》是郭小川一九六二年写的一首感物咏怀的政治抒情诗。诗中以奇丽的想象,大量的铺陈排比,展开广阔的时代画卷,抒发了诗人热情奔放而又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政治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刘勰说:“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联类,即以类相连,也就是联想。诗人常常用联想来造成优美的境界,散文家也常常用联想来进行形象思维,造成作品的艺术魅力。试看郭小川的抒情诗《青纱帐──甘蔗林》的前两节: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纱帐……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花 !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  这是用联想的丝缕织成的艺术锦缎。诗人由当前“看见了甘蔗林”而“想起了青纱帐”,并进而想到“我的青…  相似文献   

5.
《青纱帐——甘蔗林》是一首气势雄浑、格调豪放、充满激情的抒情诗。诗人把“青纱帐”与“甘蔗林”巧妙联系起来,相互映衬,反复咏叹,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发挥联想,以象征性的形象表达哲理诗中“青纱帐”已不仅指那些具体的、一望无际的庄稼以及在游击战争中可以用来隐蔽自己、打击敌人的有利屏障,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象征性的意象:象征过去的艰苦岁月,象征  相似文献   

6.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7.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怀乡情感。赏析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扣住诗中看似平常的词句,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学生由此获得了感情上的共鸣,得到了美的享受。诗的第一、二句,作者连用两个...  相似文献   

8.
《青纱帐——甘蔗林》(下简称《青》诗)是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同志的一大力作.郭小川写《青》诗的姐妹篇《甘蔗林——青纱帐》,目的是为了表现其“克服困难的信心”;那么,写《青》诗又想表现怎样  相似文献   

9.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青纱帐——甘蔗林》一诗的开头,《教参》说“用了两个反问句,且衬以两句相答”。这前一句讲对了,但后一句却是错的。一、三两个反诘句,是用疑问代词“怎”加否定副词“不”,表示肯定语气,说明思念之必然。故反问是不必回答的。《教参》所说的“两句相答”,实际是诗人以呼唤和拟人手法写情的抒情句。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些诗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那么,如何较快地学习古诗,体会出诗中的美呢?第一步:解诗题,知背景。所谓“解诗题,知背景”,就是初学一首古诗,首先须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及写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懂得题目的意思。如学习《送杜少府之蜀州》这首诗,首先理解诗题:送,送别;少府,官名;之,往、去或上任;蜀州,蜀地。连在一起,题目的意思就是:送杜少府到蜀州去上任。然后,要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郁郁不得志,颇多感伤。只有从16岁到21岁,是他一生中较为得意的一段时光。这首诗  相似文献   

11.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诗二首》。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诗歌的一般常识(第二册《谈谈诗歌》)。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诗歌的分类:诗歌从形式上分,可分哪几类?从内容上分,又分为哪几类?《青纱帐——甘蔗林》,属于哪一类? 这首诗属现代抒情诗。“抒情诗一般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抒发思想感情。”然而这首诗不是凭空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而是借助于具体鲜明的形  相似文献   

12.
《甘蔗林——青纱帐》和《青纱帐——甘蔗林》姐妹诗篇是郭小川的著名诗作。这一姐妹诗篇具有“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艺术魅力,同时又借鉴中国古典诗歌和词赋,创造了一种维浑有力的诗体,展示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在诗中通过“象征体”、“诗者,根情”、“铺陈排比”、“诉诸听觉”的艺术手段,给读者以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歌中,前人总结出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郭小川这首诗以赋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14.
教学要求 :1.学习三首诗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2 .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3.能根据对诗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可作画 ,或命题作文与自命题作文。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一、学习《暮江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三、能够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也可以根据诗意作画。(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板书 :“莫”。师 :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解释吗 ?小结学生发言 ,投影“莫”的意思 :  A.姓 :莫文蔚 ;B.表示…  相似文献   

15.
教学《村居》这首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理清诗脉,解决难点所谓诗脉,就是诗的脉络,也就是诗人写诗时的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村居”是什么意思?(在乡村里居住。)准在乡村里居住?(诗人。)这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居住在乡村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特点是以意境这一种特殊形式来反映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的。因此,诗歌教学要启发形象思维,使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第七册《瀑布》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声、色、形三个不同的侧面传神地描绘了瀑布美丽壮观,自然地流露诗人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瀑布的壮丽景色,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一、启发记忆,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请你回忆一下,在哪里见过怎样的瀑布?”有的学生回…  相似文献   

17.
古诗教学“六步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诗题 ,明题意。古诗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诗人思念家乡山东的兄弟 ,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是一首反映思念亲人的古诗。二、知作者 ,晓背景。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  相似文献   

18.
一、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标题,一般能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哪类诗等;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的内容。如: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思考:1.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哪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你怎样理解诗题“倦夜”?提示:准确理解这首诗,应从标题、作者、诗文三方面着手。“倦夜”,题目首先吸引了读者,夜晚是安眠的时候,怎会出现“倦夜”的感觉呢?杜甫生活的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作者背景。诗以抒发感情为主,理解诗歌就要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作者的感情是与作者当时所经历的事情和所接触的人物密切相关的。任何感情不可能无事而发,无人而生。因此,理解诗歌的感情就必须理解诗人当时的经历,亦即诗人作诗的背景材料。   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讲这首诗至少要向学生交待以下几个背景材料:一是王维的个人材料,二是元二的个人材料,三是安西都护府的有关材料。只有向学生讲清了这些材料,才能充分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体现出来的消极与失意的感情。   抓住诗…  相似文献   

20.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紧扣题目实写早春景色。首联“诗家清景在新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