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陆根 《文教资料》2011,(33):13-14
笑本是人的天性,是人性的纯真体现。蒲松龄在《婴宁》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可爱、爱花爱笑的狐女婴宁形象。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婴宁“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转变.正是婴宁通过笑道来实现自己的孝道必然转变,也反映出作者对笑道和孝道的思考和矛盾。本文通过婴宁的笑来分析阐述婴宁如何通过笑道实现自己的孝道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的女主人公,被赞为“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众多研究者认为婴宁浑沌未开、憨痴喜笑、天真烂漫、清纯可人,然若细察之,却发现婴宁城府极深、善用心计、钩心摄魄、笑里藏针。婴宁大智若愚的本性主要表现在“非为婴儿”“笑乃工具”“以静制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研读《婴宁》文本,分析婴宁的人物形象由“笑”到“不笑”再到“哭”的变化过程,折射出其思想性格丰富多层性,考辨婴宁的命名并非传统的法家式的“婴逆鳞”说和道家式的“撄宁”说,而是出自《晋书·王衍传》之俗语“宁馨儿”三个字,并且综合比附《婴宁》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命名来源都与“宁馨儿”有密切关联,婴宁与王衍在不同的时空观照里其形貌到精神内核都有一脉相承的元素。而所有的人物命名其深刻根源都源于蒲松龄的儒家批判现实主义的情怀以及借花妖狐媚来寄寓褒贬世态生活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师法自然     
《聊斋志异》五百篇,蒲松龄最喜欢哪个人物?婴宁!婴宁爱花成癖。花自始至终伴随婴宁,花甚至决定婴宁的命运。婴宁自己就是远离尘嚣的深山中自由开放的山花。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婴宁是古代小说里笑得最开心的姑娘,她把使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会笑的条条框框全部打破。她毫无羞涩地笑,自由自在地笑,任何场合都可以笑。一切封建礼教对她如东风吹马耳!  相似文献   

5.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婴宁篇的女主人公,被赞为"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性"。众多研究者认为婴宁浑沌未开、憨痴喜笑、天真烂漫、清纯可人,然若细察之,却发现婴宁城府极深、善用心计、钩心摄魄、笑里藏针。婴宁大智若愚的本性主要表现在"非为婴儿""笑乃工具""以静制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逗亦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性格转变,传达了作者关于人的自然天性在礼法社会必遭同化的宿命观,同时又流露出不甘心这一沉沦的抗争意识,反映了在晚明进步的人文思潮感召下一个下层传统儒生的思想冲突和迷惘.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研读《婴宁》文本,分析婴宁的人物形象由"笑"到"不笑"再到"哭"的变化过程,折射出其思想性格丰富多层性,考辨婴宁的命名并非传统的法家式的"婴逆鳞"说和道家式的"撄宁"说,而是出自《晋书.王衍传》之俗语"宁馨儿"三个字,并且综合比附《婴宁》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命名来源都与"宁馨儿"有密切关联,婴宁与王衍在不同的时空观照里其形貌到精神内核都有一脉相承的元素。而所有的人物命名其深刻根源都源于蒲松龄的儒家批判现实主义的情怀以及借花妖狐媚来寄寓褒贬世态生活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逗亦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性格转变,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既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反映,又是道家"撄而后成"的人生哲理的通俗演绎,体现了作者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婴宁》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最为精彩的篇目之一.文中精心塑造了婴宁这一典型形象.婴宁爱花爱笑、亦憨亦黠、纯真善良、有孝心,是蒲松龄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钟爱的一个,蒲松龄亲切地称她为“我婴宁”.代表了蒲松龄的理想和愿望.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个爱笑爱花的形象——婴宁,人们对婴宁的形象众说纷纭。本文从笑的特征为切入点,阐述婴宁笑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青凤和婴宁分别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青凤》和《婴宁》的女主人公,青凤是一个恪守闺训,德言容功俱佳的大家闺秀,婴宁是个憨痴天真,纯洁开朗的乡野女孩,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出生、性格、形象意义三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笑与哭     
人将离世时,流着眼泪问造物主:“当我降生时,你赐予我哭,当我回归时,你又赐予我哭,为什么?”造物主说:“难道你这一生中,从没有笑过?”“当然笑过:小时候为得到一块小小的糖果笑过;读了书为一个好分数笑过;长大了为爱人甜蜜的吻笑  相似文献   

13.
在《聊斋志异》这部名著中,多篇小说是以"笑"为主题的,如名篇《婴宁》《小翠》《狐谐》《冷生》等。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作者蒲松龄并没有仅限于描写愉快的,嬉闹的,诙谐的"笑",而是在笑声中表达了自己的诸多情绪与诉求,特别表达了对于科举制度,封建官场,世俗礼教的悲愤与控诉,正所谓"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  相似文献   

14.
赵婷婷 《文教资料》2012,(33):40-42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小翠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笑”。然而两者笑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笑的变质——笑的终结”,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世俗悲剧”。  相似文献   

15.
《婴宁》是蒲松龄所创作的经典,关于它的解读历来纷纭。该文将全篇分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阶段是十六岁之前,世外桃源的生活环境,养成婴宁主要性格特征是“笑”,此时婴宁天真烂漫,保有自然的一颗童心,是人类童年的象征;第二个阶段是婴宁为追寻爱情来到世俗世界,被文明世界所同化,由爱笑到不复再笑的过程,从而失去了“自然人性”,失却了“童心”,是人类由童年走向成年的象征。作者正是通过对婴宁前一阶段的倾心赞美而弹奏了一首人类童年的挽歌。  相似文献   

16.
正《婴宁》是《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婴宁的形象是蒲松龄笔下许多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人见人爱,好评如潮。学者们把它选编到《大学语文》课本中,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有的教材编写者,对婴宁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有失准确,因而衍生出一些看似深刻,实则幼稚的、矛盾的、别扭的观点来,很值得商榷。和很多古代文学中的少女形象一样,婴宁美丽聪明,不同的是她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特别爱笑。婴宁的笑在作品中出现有近三十次,有"含笑"、"微笑"、"嗤笑"、"浓笑"、"大笑"、"隐笑"、"忍笑’、"纵笑"、"憨笑"等等,各种情态,不一而  相似文献   

17.
孩子们特别爱做“和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这天,孩子们又“缠”着我:“老师,我们想和字宝宝交朋友。”“好吧,”我爽快地答应了,拿出一大叠字宝宝说,“今天,老师请来两个字宝宝,它们是谁呢?请你们猜一猜。”说着我用手捂住眼睛,做了个哭的样子。孩子们异口同声:“是‘哭’。”然后,我又“嘻嘻……”地笑,孩子们被我的表情逗笑了,纷纷说:“是‘笑’,是‘笑’!…‘哪个字是‘哭’,哪个字是‘笑’呢?”我故意卖起了关子。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婚前她出没山野,娇美、率真,不受礼教世俗的约束,表现了人性美与传统世俗的背离.但婚后进入社会的婴宁却变得“矢不复笑”“竟不复笑”,由天真烂漫的少女成了稳练持重、从容应世的少妇,充分说明人性美与传统世俗之间的契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婴宁性格的矛盾性正是蒲松龄思想矛盾性的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9.
    
卜钰 《良师》2004,(10)
笑是热爱生活的表现,笑使人感到愉快,笑使人感到亲切。在生活中,每个人的笑都不一样,我所熟悉的人他们的笑就各有千秋。我爱稍一咧嘴,微微一笑,笑不露齿,但有时遇到太可笑的事,就张着大嘴一笑,声音并不大。姐姐的笑最好玩,张着大嘴,哈哈大笑,要是碰到可笑的事,她就“哑”了,笑不出声了。姐姐的笑与哭相似,不是声音表情像,而是“规模”相似,可一般在学校她并不这么“哭”,而是露出细白的牙齿,莞(wǎn)尔一笑。特爱搞笑的弟弟笑起来,分为两段,先是往里抽气,然后往外吐气,滑稽极了!不过弟弟的笑是很甜的,那张笑脸像一朵绽开了的小红花。翔翔哥…  相似文献   

20.
《婴宁》中婴宁之名颇有深意,寄寓了蒲松龄深厚的蕴藉。婴宁性格的转化,也深蕴着作者儒道结合的思想观。本文从以上两点入手,对《婴宁》一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