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创建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在生产力、教育体制改革上的创新方式。为了实现我国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所以在本文中,从多种角度对两种体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创建的具体决策。  相似文献   

2.
谭烨 《中国教师》2011,(18):23-27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发布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革"这一核心关键词不仅指明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具体路径,也体现了由扩张教育规模向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导向变化。2011年9月,在又一个全新学年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3.
集思广益     
温家宝总理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讲话日前全文发表.作为"指导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看来注定会成为2009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性反响,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较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谬论,"中国模式"的提出与讨论更具理性,它不仅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关乎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影响,同时也指向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日本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经历了建交与提供发展援助(1991年至2001年)、加强与中东欧10个欧盟成员国的关系(2002年至2012年)和深化与中东欧16国关系(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注重发展与欧盟的关系和积极构建中东欧地区合作框架是日本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特点。时至今日,日本已成为中东欧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考察日本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对开展中国-中东欧"16+1"合作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际作用。未来,中国须注重深化与欧盟的关系、将中东欧"地区合作方式"与"重点合作方式"相结合、探索中国与欧盟在中东欧地区的三方合作和扩展"16+1"合作,以此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2006年1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在2012年11月8日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十八大报告》)中,"创新"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关键词,其出现频率达58次之多,其实质也是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展开的。随后,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都将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责任与担当同样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民族希望的承载者,基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分析,在德育实践过程中,以"四感教育"的探究与实践为例,对于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民族性概念是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键词之一,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它的意义指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概念的歧义已经影响到学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阐释立场,因此,厘清民族性话语使用的历史语境和具体指向,对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三大构成"的概念逐步从西方国家被引入到中国,奠定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使国人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学习、分析和掌握美术的本质及精髓,它既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三大构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格局,在内在风格与表现形式上更具中国特色。但随着艺术形式与概念的不断创新,艺术本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影响和制约了艺术创新思维的发展。本文重点从美术基础教学三大构成的角度出发,对其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办法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质量意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升质量是每所高等学校在未来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人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智力和情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积极情感的培养关系到青少年思维的发展、人格的形成与国家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探索情绪智力理论在青少年的积极情感形成中的作用,指导青少年表达、管理和调节情感,以期对青少年的情感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具体概念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实践,已经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改革开放的"中国模式",是一条既造福于中华民族又有利于和谐世界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它实现了发展与分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2016年,教育界最火的词语莫过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它指出,学生不能只躲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对内充分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外了解社会发展趋势与国家的人才需求,能够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国家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生涯教育在中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郑蓉 《丹东师专学报》2010,(2):28-33,42
改革30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简单回顾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专业教育的目标、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教育的本土化等方面反思了社会工作教育在过去30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探索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结构、规范课程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回顾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国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奇迹”,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具体到社会事业领域更是硕果累累。结合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一研究领域,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分析和政策层面上的探索,提出要从媒体、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推进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建议,这在我国成功举办残奥会的战略契机下,具有较为凸显的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梦"为表述的中国实践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和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文化体现,是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可以说,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呈现的开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及现实性都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文化理路,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超越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自觉的文化实践意识,对中国人实现梦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结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文化自信全面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日益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成就,印证了具体与系统相结合、创新与守正相并行以及发展与宗旨相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面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维护国家安全、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力争实现共同富裕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议题。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我校提出了"时空探索教育"的办学理念."时空探索教育"就是要培养"博学、首创、至善、尽美的未来时空探索者".在科技活动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参观学习,感受探索的乐趣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到钱学森青少年科学院参与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动手,在游戏中体验科学探索与发现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结合《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学习,就未来教育发展,笔者认为应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鲁迅之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广阔言说的论题,其中既包括了历史空间又可以联想当下。本文分别从鲁迅语境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梳理,从具体层面探究了这两个关键词所囊括的内容,并根据经典文本论述之分析以寻找鲁迅的精神的原点,从而体会一个致力于改造国民精神的思想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