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倡导教育公平以及对弱势群体关注度提升的宏观环境下,农村残疾群体已能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福利.但是,农村残疾群体能否通过开放教育打破阶层固化,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以及开放教育学历获得是否只是以格式化的流动途径对农村残疾群体产生影响,这些有待检验.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运用经济流动、权力流动以及消费流动三个分析向度,在考虑宏观政策影响因素以及微观的职业转变、个体领导魅力、人际关系网络及消费观念和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下来阐述开放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迈进的时代,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知识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人们所具备的教育机会,能否满足当前职业岗位的需要,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从教育、职业和知识失业三方面,探讨了我国的教育考试制度、大学毕业生初职情况以及农民工就业情况等.认为教育机会直接决定了社会成员或群体在社会流动中的状态和类型.最终得出,社会成员教育机会的高低与初职进入较高社会阶层的可能性成正比,且与向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成正比;知识失业不能否定知识对向上社会流动的推动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城市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并指出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据此给出了改进流动儿童适应性的基本策略,包括政府提供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学校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家长从自身出发,注重与子女交流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的德育理念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心性主体论和以韩愈为代表的文化传递论都盛行一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教育理念、哲学基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对这两种德育理念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阐释其进步意义和弊端,以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教育资本受到个人层面的无力与无权、人际层面的无奈与无源及社会层面的无知与无效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教育资本呈现弱权状态,引发流动儿童在身心成长、行为表现、学习适应、亲职能力、认同发展、与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教育资本问题。结合赋权理论视角,可以通过促进教育资本个人能力建设、提升教育资本社会支持能量和顺畅教育资本多元获取渠道,帮助流动儿童有效应对教育资本权能不足问题,为新时代流动儿童教育资本的赋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行动指引。  相似文献   

6.
离异家庭是特殊家庭结构的一种,而离异家庭的子女一直是被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父母离异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及行为造成较大影响。目前关于父母离异对子女影响主要有"严重影响论"和"有限影响论"两种观点。"严重影响论"得到了大多数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有限影响论"也为重新理解离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教育,作为社会变迁与精英流动中不可或缺的机制,具有社会分层、"边界化"功能,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近代新式教育与蒙古精英社会流动关系入手,阐述了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和蒙古精英的社会流动模式,进一步分析了教育水平和蒙古精英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作为有较高人力资本的资源,新生代流动人口对社会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研究新生代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有利于各地区吸引青年流动人口流入,对于推动经济与就业结构完善、发挥人口流动的积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全国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探究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采用有序聚类对全国八大经济区社会融入进行类别划分,同时对社会融入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度普遍较低,心理和经济维度融合较好,行为和文化维度融合相对一般;根据综合评价得出长江中游经济区流动人口融入度水平最高,西北地区融入度最低;社会融入主要受到生命历程、流动特点、能力与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社会阶层流动中教育的作用及演变、当代社会阶层流动的阻滞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认为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他们在社会阶层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并从文化熏陶、心理扶持、社会支持和经济扶助四个角度提出了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可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和社会的需要与人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我国现今的教育目的在确定依据上面出现了对"人"的缺位,而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执行者和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然也属于"人"的范畴。本文阐述了我国教育目的实现过程的五个层次及教师在其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乡农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梁漱溟教育哲学思想中的“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教育作用论,“培养新民众,建设新农村”教育目的论,“乡村社会学校化,伦理道德世俗化”教育方法论,“承袭传统文化,复兴道德社会”德育论等入手,尝试找出梁漱溟教育文化哲学思想的内核以及能启迪今天教育事业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流动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一问题尚未进入体育学术界的主流研究视野,特别是有关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选取广州市公立与私立中学各3所,对其72名被调查对象的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进行了比较,并以“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复制式社会流动与替代式社会流动”、“希望与现实的差距”、“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中学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等几点思考替代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流动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这一问题尚未进入体育学术界的主流研究视野,特别是有关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流动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以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选取广州市公立与私立中学各3所,对其72名被调查对象的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进行了比较,并以"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机制"、"复制式社会流动与替代式社会流动"、"希望与现实的差距"、"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促进中学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等几点思考替代了本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对建国后我国运动员流动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显示:在运动员流动的阶段划分、流动形式、流动问题、流动的现状与对策、流动特征、流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运动员流动研究的系统性、综合性、微观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不足为我国未来运动员流动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代船王”卢作孚是现代实业家,同时又是教育家。他在长期实业、教育改革探索活动中,构建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其中包括教育功能论。其主要论点在兼容教育社会与个体功能的同时,突出个体发展的社会国家现代化取向,而以个人谋生、教育实用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教育功能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日益增多,社会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给社区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难度。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流动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流动党员思想动态、群体特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学城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革命的快速发展,高校人流量也越来越聚集,流动摊贩在大学城普遍存在。周边高校的大学生是重庆大学城流动摊贩主要的消费群体,它的存在一方面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影响了现代化城市的整体面貌,因而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管理是大学城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促进流动摊贩规范有序地发展,本文以重庆大学城的流动摊贩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大学城流动摊贩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广州亚运会大学生社会期待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之后,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将再度吸引全球的目光.人们对广州亚运会又是怎样期待着的呢?以地理位置在广州市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问卷法和因子分析为主要方法,对大学生对广州亚运会社会期待的整体特征、个人特征和家庭社会阶层背景对社会期待的影响等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最后,以对赛事保障期待的联想、金牌期待与体育强国、社会流动中的代际流动和期待差异背后的家庭影响等几点思考,替代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人们渴望接受终身教育,既体现了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教育和社会发展本身的需求。古典终身教育思想和学校消亡论、非学校化社会理论有明显的理想化特点和局限。在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才使终身教育由理想变为可能。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思想及实践变化的分析,论述学习化社会现实的条件及其对实现终身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当今世界足坛"海外移民"球员的社会流动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从球员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部分国家的足球发展需求、世界文化一体化进程的驱动等三个层面对"海外移民"球员的社会流动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当前世界足坛"海外移民"具有边缘球员定位鲜明、社会流动特征显著、多元社会价值彰显及同质文化背景占据主流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