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爬格子”的人,修改稿子是常事。然而一些初学写稿者,往往不会修改自己的稿子。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好”的感觉。他们说:“看别人的稿子,挑毛病有道,轮到给自己的稿子修改,就没辙了。”这是作者的通病。修改稿子,首先必须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才能从文章的结构、修辞、逻辑、错别字等方面来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文不厌改”中取得成功的。古今中外,关于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故事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功夫,反复修改,并且一次一次推迟出版时间,才使巨著成为经典著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常听人说:稿件“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每逢写了稿子,除了自己反复修改几次外,还要请领导和老通讯员们帮助修改。如此七改八改,把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全改得走样了,可稿子见报的并不多。于是,我对这个说法怀疑了,请帮助我弄清这个问题。81246部队焦德欣焦德欣同志:我也听说过一句话,叫“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大概是一个意思。修改果然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吗?我的体会是──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志来讲,多给他们讲讲文章多修改的重要大有益处。有些通讯员,虽写作基本功不大好却…  相似文献   

4.
评论的选题,主要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是评论写作的第一步。从事评论写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选定一个好题目,文章差不多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不首先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就谈不上怎样写,更谈不上怎样写好的问题。选择评论题目看似平常,实际上大有研究。在选择具体评论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志往往图  相似文献   

5.
看了标题您也许会感到惊讶,不用笔怎么写文章?您听我说一说。几年前,我迷上了“爬格子”。这的确是份苦差事,且不说写稿要构思选角度,单是“写”就十分艰难,写了改,改了抄,抄好了又改,把个稿纸改得乱七八糟。于是,自己有时就想,要是写出的文章能够一次成型,可随心所欲地修改又不留痕迹该多好哇!  相似文献   

6.
“写”和“改”,是写作实践中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写”是粗加工。“改”是精加工:“写”是一次,“改”是多次:“写”是基础,“改”则是提升。写难,改比写更难。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虽然说的是写诗,其他文稿也是一样,修改出精品,精品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问:我写稿子总是急性子,写了就一寄了事,耐不住性子去改,你看怎么才好? 答: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抢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写了不必急着发,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好稿都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长进的。问:有时我也想改,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怎么办? 答: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先看症状,而后下药。文章常见的病症有“纷”、“孤”、“板”、  相似文献   

8.
修正自己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0):54-54
有人说,写作,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还有人说,要把自己的作品当敌人,尽情修正与砍杀。虽然二者说法不一,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对自己的作品,应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要在不断挑剔自己中成长。修正自己,需要一种自我批评精神。要学会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当然是一件难事。宋代诗人戴复古就有“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的感叹,想必修改文章尤其是修改自己的文章之难了。曹雪芹在修改《红楼梦》时,就有“披月十载,增删五次”,故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苦衷,可见修改自己文章之苦了。修改文章作为写作中…  相似文献   

9.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文章百改不厌,从一定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人们常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拍案叫绝。据传,这个“绿”字经过“到”、“过”、“入”、“满”等十几次修改才定为“绿”字的。因为绿字能显示景物的具体形象。可以体现一个变化过程,是春风使得江南岸“绿”了。又如唐代诗人齐已写的《早梅》五言律诗,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朋友郑谷看见后认为“数枝开”不能体现早梅,建议改作“一枝开”,齐已很敬佩,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上述两例是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态度说明“改”字的重要。怎样修改文章?从文章的构成来说,我体会要  相似文献   

11.
热写冷改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狠下功夫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郭沫若说:“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12.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感到她改得好,有学问。 1957年9、10月之交的一天下午,我把文艺部领导(是林淡秋同志还是袁鹰同志看的,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13.
陈秀珍  曹辉 《大观周刊》2012,(19):211-211,208
坚持组织学生自己来修改作文,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使我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改的方方面面。“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修改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后就可以少犯这样的错误,而亲手纠正自己的存在的问题以后,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进而掌握写作规律。可见写作文一定要养成多修改的好习惯。修改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要奢求几次就有可能见效,贵在长期坚持。所以每次起点要低,要逐步提高,本着"由简到繁"的原则,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14.
稿件写出后,一定要修改,这是最后定稿之前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修改的目的是为了去粗取精,增强文章或报道的表现力。可是,有的同志认为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两者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其实,我们平常说的“写”文章,这里面已经包含了“改”。中外许多著名作家、记者,无一不是在修改文章上狠下功夫的。许多人都读过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可是,一些人并不一定知道作家在初稿中是怎样为玛丝洛娃安排婚事的。起初,托尔斯泰描写了玛丝洛娃深为贵族老爷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感动,居然不念旧恶,同聂赫留朵夫结了婚,双双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在审阅初稿时,托尔斯泰对玛丝洛娃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文字交流依然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各国对文章写作都进行了颇有成果的研究。本刊增辟了“域外写作研究管窥”栏目,旨在使读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欢迎来稿并提出建议。修改文章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因此有行家认为文章是“改”出来的。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懒于修改,或者不善修改。日本大阪工业大学教授山中秀男的《话说“推敲”》一文从中国典故生发开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推敲文章的一般要领,基本范围等,对您是会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6.
学习写作评论、写好评论,是新闻工作中难度较大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评论写作中,涉及的面很广,其中对事理的研究和处理,是一个基本的方面。远在1919年,毛泽东同志便提出“傍着活的事件”写评论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写了不少这类评论。评论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写法是评事论理。不据事的评论是空论,只据事而不讲道理的也不算评论。沈九涛同志翻阅了大量资料,并且总结自己多年的评论写作实践,对评论事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出10篇论文,对剖事析理、缘事异理、叙事出理、厚事精理,集事点理、虚事实理、异事同理、比事喻理、据事阐理、以事证理等问题,做了切当的概括和生动的论述,对学习写作评论和写好评论不无裨益。本刊从这期起发表这组文章,希望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写好时政评论,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必须提供“附加值”——也就是你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进入特定的政治圈子,以便能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内幕消息。否则,如果你跟读者知道的一样多,你的评论就很难令人信服,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并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好的时政评论,原因就是写评论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没有出来写,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写。笔者认为,如果能获得相关内幕消息,对写作时政评论势必大有裨益,但若过于强调这一点,把这一点优势作为写好时政评论的必要条件,并不妥当。时政评论门槛较高…  相似文献   

18.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9.
评论历来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报纸的眼睛,报纸的旗帜,其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很多人对评论都是高看一眼的,把能写一手好评论的人看作是有水平的。但是,由此有的人就也在心理上打下了这样一种烙印,即写评论是一项“高而难攀”的活计,而对自己写评论,写好评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这种情况在基层搞通讯报道的同志那里尤其突出。笔者接触的一些同志就说,评论这东西不好弄,别看我们写通讯稿,消息稿经常见报,有的甚至被发在重要位置,但要搞篇评论就打怵了。从这  相似文献   

20.
艺良在来稿《文章要不断修改》中说,有人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很对有道理。改文章比写文章更难、更重要。因为文章的初稿只能算“半成品”,在谋篇布局、立意、选题以及遣词用字等方面还较粗糙,要加工成“成品”,就必须不断地修改。修改文章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外乎有以下两种: ——边写边改。有的是写完一段改一段,有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