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括”是新闻写作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是驾驭新闻语言必不可少的表现方法。一般有两种基本方法:“抽象概括”与“形象概括”。所谓“抽象概括”就是:抽象事实,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抽象概括的内容理性色彩浓。比如,雷锋的事迹丰富多采,雷锋的精神丰厚深刻,周恩来总理则把雷锋精神和时代特色概括为四句话。所谓“形象概括”就是:借助形象,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形象概括的语言出形象,感性色彩浓。比如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概括,必须讲究技法。新闻的概括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个别概括一般法 新闻的概括过程就是思维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个别与一般相结合的过程。用个别概括一般是进行新闻的概括的重要方法。 我们把一些蕴含“一般”的“典型”个别,用简笔归纳在一起,就能使读者感受一般,想象一般,认识一般。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写作时,容易把概括写成概念,把新闻写成概念加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多方面原因。而不用形象思维去概括新闻事实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概括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过程,即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过程;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过程。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概括:抽象的概括和形象的概括。所谓抽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中的概括手法有两种,一种是指以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概括一般的事例,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作用。一种是指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抽象地概括许多事实。例如,198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王崇伦抓豆腐》就是用前一种概括手法。首先,主人公是个全国有名的劳动模范,1980年任哈尔滨市市委副书记,但是大豆之乡的哈尔滨群众一直吃豆腐难。他把解决群众吃豆腐难  相似文献   

5.
新闻学步消息始。但是,写好消息,绝非易事。 笔者认为,概括是消息写作的基本功。 概括的基本要求是运用洗炼、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反映新闻事件本质或新闻主题。因此,掌握概括基本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客观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认识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抓住新闻事件本质,加以概括提炼。二是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字功底。语言文字修养不过关,概括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6.
编委会给了我几个优惠条件,是成全“杨柳青”的重要因素:其一,总编辑经常同我进行思想沟通,介绍重要文件、中央和省委负责同志的指示、编委会一个时期的主要想法等,使我的创作与大的宣传精神、与编委会的想法始终保持默契;其二,根据我的身体状况(1990年心脏手术后一直不大好),不要求我每天去报社“坐班”,这就利于我有比较充足、自由的读书、调查、采访和写作的时间;其三,“杨柳青”文稿减少审稿程序,直接由总编辑和一位副总编辑负责,而且一般不作文稿的具体文字改动(要改原则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惜墨如金,新闻就可能像金子一样闪光;泼墨如水,新闻就可能像淡水一样无味。然而,新闻要写得既明白如话,又能像金子一样闪光,这就少不了概括这一重要的表现方法。任何写作,包括新闻写作在内,都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就新闻作品而言,它是以新闻事实为写作素...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其浩瀚著作中,有不少是以新闻报道形式发表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巧妙地运用概括手法,使作品虚实结合,高屋建瓴,引古论今,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概括艺术,成为我们新闻报道中难得的传世佳作。  相似文献   

9.
概括,是指归纳事物的共同点,简明扼要地说明问题。好的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概括描述,把本质问题反映得更全面、更深刻、更传神。毛泽东同志在其浩瀚著述中,有不少以新闻报道形式发表的军事新闻作品,巧妙运用概括手法,使作品虚实结合,高屋建领,引古论今,引人入胜,成为新闻报道中难得的传世妙笔。(-)概括为了什么?概括不是单纯只图压缩文字,节省笔墨,更重要的是为了用简洁的语言,使读者对新闻报道某些方面有个总体印象。因此,它在写作中要力戒罗列现象,不着边际,必须选择富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说服力的事例加以归纳。使人通过…  相似文献   

10.
新闻概括的功用主要有三,其一与新闻铺陈结合使用,使新闻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细节的描写;既避免了冗长庞杂琐碎,又避免了单薄、干巴、笼统;既简洁、精当,又丰富多彩;使读者对客观事物既有全面认识,又有具体细致的感受,留下鲜明、厚实的新闻印象。其二,新闻的概括往往是为新闻的展开作铺垫,在新闻作品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结构更严谨完整,层次分明。其三,可以使新闻“节奏”加快。  相似文献   

11.
彭朝丞研究员撰文认为,新闻写作中常见的概括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点面概括。点面结合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笔法之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都有个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在新闻写作中点面结合的表现方法是不可少的。所谓“点”,即对新闻事实中,人与物富有个性特征或场景、情节特征的细节再现;所谓“面”,即是针对多个同类事实用概述方法写成的有总结性、概括性的事实材料。在新闻写作中,如果有“面”无“点”,固然会因缺乏深度与生动感人的细节,而显得肤浅、乏味;如果有“点”无“面”,就会缺…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以及《绝对现场》栏目相继推出之后,业界和学界都出现了很多很有见地、也很有建设性的议论,这使我们深受鼓舞。但是,对于我们所做的新闻究竟属于哪一类,却分歧很大。因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追求具体、生动和形象,同时又离不开概括。在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提炼新闻主题、拟定新闻标题需要概括思维;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追求具体、生动和形象,同时又离不开概括。概括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广泛甚至普遍的应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和工具层面的应用。比如在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提炼新闻主题、拟定新闻标题需要概括思维;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概括语言。二是结果层面上的,即概括思维、概括叙述和概括语言在新闻作品中的表现。新闻报道发表后,概括手段将在新闻作品中打下坚实的烙印。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时时需要概括,处处依赖于概括。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从今年4月起禁止社会车辆驶入校园.3月间有一篇报纸评论对此举提出了批评,认为:将使校园隔绝于社会,是一种倒退的封闭之举.①而这篇评论在此后也引发了一些不同观点:认为大学"限行"和开放精神无关,②"学生与社会接触,并不是依靠这些车辆进出就能达到的".③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闻事件,记者和评论作者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记者不满足于得出新闻事件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因为叙事必须是具体的.相反,评论作者不满足于了解新闻细节,而是尽可能挖掘事件和人物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因为评论必须有理论的抽象.  相似文献   

17.
论概括力     
面对新闻事件,记者和评论作者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记者不满足于得出新闻事件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多地挖掘事件和人物的细节,因为叙事必须是具体的。相反,评论作者不满足于了解新闻细节,而是尽可能挖掘事件和人物所具有的广泛意义;因为评论必须有理论的抽象。也许可以这样说,记者通常是沿着由一般而个别,由抽象而具象的路径前进;评论作者则通常是沿着由个别而一般,由具象而抽象的路径前进。所以,记者笔记本上记的最多的是“事”,而评论作者的笔记本上记得最多的是“条”。没有“事”,记者很难作文;没有“条”评论者很难下笔。…  相似文献   

18.
概括与具象     
昨天(14日),新华医院的医务人员成功地为川沙县一对双胎联体的女婴进行了分离手术,双婴都成活.这对女婴的部分胸腹是联在一起的.3月6日送到新华医院时她们出生才5天重4800克.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喂养,手术前体重已经达到7000克.为了保证这对出生才44天的双胎联体女婴分离手术的成功,由儿外科主任余亚雄等组成了专门的医疗护理班子,术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对内脏有无畸形基本了解清楚:除肝脏连接外,其他脏器基本分离成两组.  相似文献   

19.
成熟的记者在采访中常常由于提问巧妙得当,赢得了采访对象的支持和配合,从而获得丰富、可靠的事实和材料,把更深层次的新闻和新闻的一些细节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20.
李亚林  乔飞 《新闻前哨》2005,(10):40-40
[城管会议与“让人心烦的插花地”系列报道]笔者在一次参加一个关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会议上发现,不少专家学者都从正面谈到了如何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好的建议,有一位专家的发言却与众不同,他从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谈到了在武汉这座大城市里存在一个非常不和谐的方面,那就是有很多城区都存在区与区之间的插花地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