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新时期众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中,叶景林和他的“面包车艺术团”无疑是令人难忘的一个。人民日报一直非常重视各种类型的典型宣传,曾经成功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典型,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相对而言,文艺界的典型却很少。叶景林作为一名忠诚的军队文艺战士,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民演员,无论是他的人格和操守,还是他的建树和业绩,都很值得人们缅怀。作为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叶景林何以能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一个仅有10余个人的“面包车艺术团”,何以能够牵动那么多人的情怀?这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都知道写散文要讲求立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什么也要追求立意? 笔者认为,如果在新闻采写中将“立意”运用得当,不仅能大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耐读性,也能让记者由“记录员”、“传播员”向事件的“发现者”、“思考者”、“参与者”转变,从而使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磨炼与加强。  相似文献   

3.
4.
立足编辑本职岗位,我认为让版面“秀”起来,让标题“跳”起来,应该是编辑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和基本功。  相似文献   

5.
近日,去辽西的朝阳市采访,看到《燕都晨报》5月29日刊登的一则新闻,介绍该市经贸委干部、工人日报驻朝阳通联站站长邹国英在中国报告学学会等9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中获得“中华优秀人物”金奖。同时还介绍,人民日报为庆祝建国55周年,出版了《人民公仆》大型丛书,将邹国英为老百姓办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事迹收入丛书。  相似文献   

6.
冯蕾 《新闻实践》2005,(1):30-32
离开青岛港已多日,然而港口上那位身着蔚蓝色工作服、面庞黝黑、性格坚毅的桥吊工人依然让我记忆犹新。他就是曾经让我激动、让我敬佩的许振超。 2004年3月20日,我接到部主任通知,让我做好准备,下星期随中宣部组织的采访团赴青岛采访典型人物许振超。这是我大学毕业到报社一年多来第一次参加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唯一授权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第一辑,近日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安徒生奖"是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设立的、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奖项,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于1956年首次设立儿童文学作家奖,并于1966年增设了插画家奖,以表彰获奖者为青少年儿童文学事业做出的永久贡献。  相似文献   

8.
2014年,纸媒在坚守,同时又在四处出击,寻找转型路径。然而,现实的转型之路仍然非常复杂和艰巨。是放弃自身平台彻底转向新媒体,还是依靠纸媒做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话语权? 在过去的一年里,江南时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摸索出了一条转型可行之路,从过去的做新闻,转变为做项目,讲究“集成式”、“全方位式”的报道,甚至延伸出线下活动、互动等等丰富多彩的融合方式。笔者身在其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新闻的生命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9.
做记者的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一件很有报道价值的事件,获知时已是“昨日黄花”,报之无据,不报又不甘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不得不忍痛割爱,但高明的记者往往会剑走偏锋,略施小计,使“咸鱼翻身”。  相似文献   

10.
赵洪杰 《青年记者》2016,(25):60-61
作为学习其它地区的报道,省外报道让党报读者不出门,就能探索其它地区的发展规律,丰富自身的发展思路,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撷取的“他山之石”越多、“攻山东之玉”越准,越能受到读者的关注,越能在读者的心里留下长久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报道深度从哪里来?笔者从事农村经济报道工作十几年,在报道求深方面做过一些尝试,愿将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2.
去年7月26日,我获悉空军石家庄医院脑外科成功地为一位沉睡了十一年之久的“植物人”谢小丽施行了开颅手术的消息,感到很有新闻价值,当即采访了主要手术者——该科副主任张蕴增同志。张副主任详细地介绍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十余年来的沉睡情况,他们的诊断、手术以及对患者今后命运的估量等。我写出初稿,请张副主任阅后,又征求了家长的意见,最后,请该院院长林岳云同志审阅。他建议,对患者再观察几天报道为宜,所以,此稿直到8月12日下午才寄出。  相似文献   

13.
去年7月26日,我获悉空军石家庄医院脑外科成功地为一位沉睡了十一年之久的“植物人”谢小丽施行了开颅手术的消息,感到很有新闻价值,当即采访了主要手术者——该科副主任张蕴增同志。张副主任详细地介绍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十余年来的沉睡情况,他们的诊断、手术以及对患者今后命运的估量等。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去找新闻,而且还要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通过亲身的“体验”去挖掘新闻,在“体验”中发现新闻源,采写精彩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工作研究”这一新闻体裁在经济报道中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运用好这一文体,对探讨经济问题,传播改革经验,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也许有人会问,作研究之类的稿件就事论理,探讨性强,读者爱看吗?同答是肯定的。因为工作研究不同于一般事务性、业务性很强的报道,而带有自由讨论的性质。它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经济改革中人  相似文献   

16.
17.
花晓 《青年记者》2008,(12):80-81
当明星难,采访明星亦难,写好明星更难.但只要积极作为,"难点"就可变成"出彩点".这是我在<前卫报>开辟名为<记者·明星面对面>专栏时的一个体会.  相似文献   

18.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在版面扩张上具有先天优势,这种版面资源的丰富性,导致了网络媒体的编辑理念偏重信息的丰富、全面,却容易造成编排的相对粗糙。一方面,新闻罗列的做法往往造成信息的简单堆积和低质量重复,条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另一方面,超链接文本的使用在方便信息查寻的同时,却往往使受众在新闻的枝权和细节方面越走越远以至迷失,背离了文章思路的主线,妨碍清晰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任旭辉 《新闻传播》2006,(10):38-39
将新闻“感性”化,是提高非动态性新闻可读性的路径之一。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人们接受外在事物、形象性的东西总是比抽象的东西来得印象深刻并易于接受。就新闻来说,记者要善于对工作总结、会议材料进行深加工,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取代中性的表述和枯燥的数字,将非事件性新闻,尽量事件化、视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