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弗莱舍兄弟制作的根据小说《格利佛游记》改编的同名动画片是在1939年发行的.这部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很多地方都偏离了小说原著.鉴于此,尽地分析了影片背离小说的方面及其含义,旨在指出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引导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当今华语电影市场下,出现改编文学作品的热潮.中法合拍影片《狼图腾》,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通过比较《狼图腾》原著及改编电影,分析电影叙事手法,和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以期让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和改编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驯悍记》自1913年以来就被我国戏曲改编,最近一次改编是2013年11月武汉汉剧院推出的同名汉剧。对比汉剧《驯悍记》与同名原著在人物行当设置、唱词与唱腔、文化植入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汉剧改编在保留原著"悍味"的同时,巧妙地追求与原著的美学对等。汉剧《驯悍记》改编的成功,说明只有在莎剧框架内彰显剧种风格,与原著各显特色,才能达到戏曲移植改编莎翁名著的目的,解决容量不对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著作。大卫·里恩导演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得奥斯卡提名。而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则存在着差异。影片与文本相比,彼此在表现手法上也互有优劣。另外,随着影视行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文本的改编也日趋热门,我想以此为鉴,倡导负责改编,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漫画改编电影的热潮已经兴起,2005年上映的《罪恶之城》可以说是漫画改编电影的分水岭,之前,漫画改编电影更偏向于电影路线而非漫画,努力塑造的是人物以及故事情节.而在这部影片之后,对于漫画原著风格的仔细描摹,复原场景以及氛围,成为了漫画改编电影的新的风格.2007年,电影《300》又一次把这种风格推上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张彻导演的影片《冲霄楼》在情节改编方面强化了原著《三侠五义》的叙事悬念和诙谐意趣,这既反映了原著本身对于影像改编所具有的先在性影响,亦和文学转化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转变不无关系;同时,影片又借助对白玉堂的形象塑造及其独闯冲霄楼、殒命铜网阵这一原著人物命运结局的影像呈现,不仅凸显出张彻武侠电影以男性英雄的深厚情谊为核心的“阳刚电影美学”特征,而且也潜在地折射出其本人的创作主体意识对于文学改编中的主题诠释、人物重塑、风格嬗变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胭脂》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之一。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揭露了封建官僚的昏情和渎职,故事情节曲折迂回,人物形象鲜明真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魏峨、双戈改编的彩色故事影片《胭脂》,基本保持民原著的进步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但由于改编观念的偏颇,在对胭脂、吴南岱、宿介等人的形象进行再创造时,对他们的性格和思想进行了净化和拔高,表现了概念化的倾向,使得影片没能忠实地再现原著之神,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也比原著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9.
李沧东的《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原著《烧仓房》,同时融入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中的元素。在延续村上原著风格基础上,围绕"剥橘子"和"燃烧"两个核心意象,影片建构了整部电影的符号谱系。意象的丰富所产生的虚实效果又与村上小说一贯气质相符。在对原著改编过程中,影片《燃烧》还加入了对韩国社会阶级分化、青年失业、女性生存等问题的本土化改写,开放式双重结局的设置也从心理层面上剖析了当下韩国青年的现实境遇。最后李沧东对影片主题进行了哲学式升华,表达了寻找的失落、人生的孤独等共通的人类情感,并实现了对电影媒介的指涉。  相似文献   

10.
蒋珊珊 《文教资料》2014,(36):131-132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原载《收获》92年第6期),影片中虽和原著有相同的人物和相似的情节,但是两者在叙述、主题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可以称得上是两个不同的文本。本文意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活着》与电影剧本,这两个具有互文性文本的异同,探讨由小说到电影的嬗变问题以及电影的改编对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文学与电影改编理论,对小说《辛德勒方舟》和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和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出身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写作和拍摄意图,探求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影片与原著在精神实质上的等同和总体意义上的等价,从而使读者和观众获得一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由于电影艺术巨大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大众对影片《苔丝》比之哈代的原著《德伯家的苔丝》印象更为深刻。但是,影片中苔丝的性格、形象与哈代笔下的苔丝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原著中那个坚韧不屈、大胆反抗世俗偏见与不公正命运的苔丝消失了,代之以一个过于善良以至近乎懦弱,有一些虚荣心的可怜的姑娘。这无疑削弱了苔丝形象的艺术价值,也与哈代本人对苔丝的评价"一个纯洁的女人"南辕北辙。因此,影片《苔丝》的改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3.
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既要忠于原著,同时也是一次艺术再创造的行为。长久以来对作品改编的相似度的苛求束缚了电影本身的发挥空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茉莉花开》皆改编自苏童的小说。两部电影对小说故事的发生环境做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修改,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各取所长,从时间、空间、细节、影像符号等方面做了导演独到的处理,和原著既有高度统一的方面,也有相辅相成的延伸,更多的是在影片既定的基调上大胆再创作。人物的刻画方面,也存在着和原著既相近又相悖的处理方式,对影片的整体基调的把握也体现出了导演的创作个性。两部电影,前者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原著的外部呈现但是不触动精神内核,后者则在延续原小说气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主题拓展,从而完成了对原著的成功改编。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有关电影改编层级及电影叙事特点等影视批评理论,研究和赏鉴影片《活着》的主题和叙事结构,同时对比小说原著,客观评价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穆斯林的葬礼》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名影片上映二十余年来,一直没有引起媒体大众及学界应有的关注.深入研读电影与小说文本,影片在片名的定夺、影像空间的构建、人物角色的安排与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忠于原著,在直译式改编中凸显了主题,在删减情节中产生了创造性背离和消解性背离两种不同的效果,原著结尾的消解性删减削弱了影片的精神内核,但即使这样也没遮住其清雅隽永的佳片本色.  相似文献   

16.
吴天明导演的电影《老井》改编自郑义的同名小说,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了一定的改动,影片在表现3个人物时的共同特点是突出其身上的传统美德,弱化对其鲜明个性、反抗性的表现。主要改动的情节包括孙旺泉父亲去世情节的提前、神话迷信情节的删除以及以打井石碑结尾的处理等,使得影片与原著相比更强调生存的艰苦,赞颂民族的牺牲奋斗精神,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远距离审视。探究改编的原因,一方面是小说与电影不同艺术形式导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不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17.
小说《龙子》经过多次改编,于1944年拍成同名电影,使之成为一部助战影片,剧本讲述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入侵日军的故事,因此,对原著情节进行删减是可以理解的,影片在情节上的取舍是为了更切合电影主题的表达。因为电影的表现手法相对独特,在对电影表现手法的表现与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增进电影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8.
忠实原著是名著改编中的主流倾向。在改编名著时,应准确把握原著精神并对原著进行艺术形式方面的创造性转换。曹禺和吴天对巴金小说《家》进行话剧改编的成败,具有借鉴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改编史上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9.
斯特林堡的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作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曾被改编为京剧、话剧、河南豫剧等不同版本。改编剧对原著在象征意义的表现、人物情节的改编以及舞台艺术的呈现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将河南豫剧改编版本《朱丽小姐》与斯特林堡的原著进行对比分析,以探求中西方戏剧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拍摄的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中的同名小说篇章搬上银幕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庙内上香,邂逅定情"的情节开端,删略了原著中的男女狎昵描写,另一方面又强化了悬念、误会、巧合等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并借黄梅调唱段来揭示人物内心、推动叙事演进。这些改编创作表述有效彰显了原著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与奇趣意味,使原著在被转换为影像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与审美趣味。对该片改编实践的探究有助于系统梳理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的现代传播历程,也为深入了解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电影艺术家对此类古典小说的认知与诠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