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大海睡了》一课共有5个生字,依据一年级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母语学习的环境,生活中有丰富的汉字资源。引导孩子通过多渠道认字,一方面可以巩固生字,扩大学生识字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孩子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的好方法来识记。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母语学习的环境,生活中有丰富的汉字资源。引导孩子通过多渠道认字,一方面可以巩固生字,扩大学生识字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正>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从孩子进入一年级,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课前自主学习,方法指导在先孩子身上的潜能无限。为了使课前开放学习更加有效,我首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自主识字主要分四步,第一步,大声读课文,进行随文识字,随文识字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第二步,给生字标注拼音,在标注拼音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读音;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生字,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汉字是一种文化,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教师应该打破课堂、课本的局限,引导学生在沸腾的生活中自主识字,  相似文献   

6.
<正>低年段的语文课文中,每一课的生字量都比较大,造成了孩子较重的识字负担。而且孩子们的识记方法相对较单一,总跳不出陈旧思维圈,导致识字教学越来越呆板,越来越模式化。自主识字倡导课堂中的识字重在教会学生识字方法,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识字主动性。编"识字歌",是低年段孩子在自主识字过程中将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巧妙结合,从而进行有效记忆的新方法,提升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也初步养成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赖凤英 《小学生》2012,(10):52-5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多样方式的趣味识字和多种形式的展示生字,让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时结合学生特点,使学生对识字兴趣盎然,拓宽途径,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自主学习生字的习惯,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又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8.
一、归类识字 本册归类识字共14课,学习生字190个,分三部分安排:第一、二部分各5课,学习生字136个;第三部分4课,学习生字54个。采取多种形式识字,主要有6种形式。 1.看图归类识字。共4课(第一部分一课,第二部分两课,第三部分一课),学习生字47个,平均每课11个左右。这种识字形式有三个特点:①按事物类别编排生字,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增长知识,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②配有彩色的图或照片,以利于借助图画认识事物,识字学词;③要求学生学会的生字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要求认识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与习惯,让他们认识更多的字.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开辟多种识字的途径,引导学生多渠道识字,走开放识字之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实现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学习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识字方法,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注意识字教学的策略。根据课标的要求,识字能力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一、二年级要围绕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的要求进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同时也要求小学低年级就要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会写字800-1000个。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我识字的能力,增强识字的效果,一直都困扰着我们。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学、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认识19个生字,并学会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识字的兴趣和方法,提高识字能力。2、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那么,怎样才能将识字这种原本枯燥、机械的行为变得轻松、有趣呢?通过几年的摸索、学习,我找到了几种相对有效的识字方法。一、在游戏中识字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喜欢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的特点,我结合部分生字的字形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和字谜以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如在学习"坐"字时,将其编成"两个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要求,让对识字充满兴趣的孩子成为学习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地与他人交流识字的方法和成果。那么,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正是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识生字,渐渐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识字是孩子的童子功,马虎不得。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在识字中感受快乐。一、展开想象的翅膀,共享识字的快乐低年级学生正是形象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烈、想象力丰富。开始教生字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变成谜语、故事讲给他们听。在识字活动中猜字谜、编字谜,既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巩固了生字。例如,教学“春”字时,  相似文献   

16.
史利娜 《学苑教育》2012,(19):34-34
在低年级的识字认字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生字,探索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如何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呢?我个人认为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应该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识字是低年段教学的"重头戏",低年段字多量大,学生学起来单调乏味。然而,识字又是迈向知识大门的"首要门槛",怎样才能激发低年段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让识字课更加扎实有效成了低年段老师研究识字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探究识字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提高生字学习的效率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必须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会写800~1000个。因此,孩子进入小学后,识记生字就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识字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且容易忘记,让老师和家长为此都很伤脑筋,要么责备孩子不够聪明,要么布置孩子一个生字抄写十遍、二十遍,孩子消极应付,总是事倍功半。如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汉字结构规律,寓练习于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巧记生字呢?可以科学、灵活地分析识记生字,多实践,巧运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缺乏学习生字的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抓好识字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只在课堂中进行识字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识字过程。以下是我对识字教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一堂好的识字写字课的评价,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明确本课时目标,发挥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的优势,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培养儿童的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