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静 《课外阅读》2011,(8):98-98
现在的孩子缺什么?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是什么?成才教育应该重视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能做些什么?带着这样一些疑问走进该文,希望能够引发您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责任者,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思想素质,文化素养、教育素质)论述了家长修养的重要性,并强调指出,家长的素质是家庭教育能否成功、子女能否成才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引导孩子从事家务劳动不在于孩子干活的轻重多少,而在于孩子的参与过程。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一、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般来说,三四岁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叶晓燕 《成才之路》2014,(23):24-25
正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像家一样的温暖环境,让孩子自由发挥,我们适时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一、温暖的教育像家一样温暖,自由的教育环境有很多优点。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或有某一方面的特长,离不开家长或者周遭不断的连续性的影响和熏陶。有时候坚持比选择更重要,某些好的习惯孩子没有养成,恰恰是因为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所以要培养孩子一种好的习惯。我们教师就要像父母那样不断地、持续地给孩子以督促,熏陶,这样,孩子学起来不会那么机械。有时候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能否坚持自己定下来的课堂规则或者是奖励方法,怎么能让孩子养  相似文献   

5.
每位家长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品德好,以便将来成才。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要担负起孩子在家时看护的职责,及时关注自己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习惯,协助学校、教师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人,使孩子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6.
校长寄语     
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其实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孩子成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会做人的孩子才能  相似文献   

7.
<正>“成年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会成就一个孩子。”两个多小时的线上采访,只要谈到家庭教育,裴秀芳老师好像就有说不完的故事想要分享。一路摸索,从“新手妈妈”到“十大杰出家长”,裴老师不仅培养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更致力于让更多的家庭在教育培养孩子上做足准备、少走弯路。“因为我之前走过弯路,我就希望我的孩子呢,千万不能走弯路。所以在孩子教育这一块我很重视。”裴老师回忆起从前……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今天,成绩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才的主要标准,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于是就转嫁到了对教师的期望。众多老师为了保证学生成绩的提高而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法来强行,其实,多看多读多做不一定能正确加强学生记忆,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犯错的原因为引子,探讨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和帮助学生来加强纠错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之后将有何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知识,培养合格的学生。而一个合格的学生,不仅仅要拥有优异的成绩,更要拥有高尚的品德。我们说,教育并非万能,我们不能使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但我们可以努力让他们都"成人",成为思想品格积极向上而美好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10.
程静 《陕西教育》2005,(5):39-39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家长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先进到教室,在教室前正中有一个板凳躺在地上。按照以前的惯例怕摔着孩子,老师会赶  相似文献   

11.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与家长的接触,我们一年组的教师感受颇多:一是现在的家长比较娇惯孩子,有的希望老师多关照孩子,千万别受欺负:有的希望老师把座位往前排,别累坏眼睛等等.二是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就连短信也看不太明白,配合教师的工作有一定难度.三是家长教育知识、方法匮乏,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孩子做什么,不懂得引导鼓励孩子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四是家长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意识淡薄,家长只注重成绩,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因素等方面不能有效地言传身教,不善于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体验和锻炼机会.五是家长对老师期望过高,希望老师能帮助解决孩子存在的一切问题,孩子的教育培养过多地加在老师身上.  相似文献   

12.
周海燕 《南昌教育》2006,(11):39-3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未来社会里,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懂得学习方法、不会自行更新知识的人。希望孩子们在未来的社会中长大成才,不可不注意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作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不但是教育孩子“学会”。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会学”。  相似文献   

13.
孙琍 《家庭教育》2007,(7S):45-45
随着教育的发展,家长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更希望与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其他孩子的家长进行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年龄小、自律性不强,让家长通过"签字"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及时和老师进行信息沟通,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办法,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签字"作为老师和家长共同实施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很有必要。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之友》2013,(Z1):15-16
校访是指家长访问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大多数家长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机会,主动与班主任老师交流。通过主动校访,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教师,与教师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校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家长接送孩子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正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进行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这种沟通非常有针对性,虽比不上家访了解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会进许多所学校,但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以及他们的言行、家庭环境等都将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是家长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是家长们共同的心理。自古以来,为人父母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出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成了众多孩子不断奋进的动力。一批批、一代代人才在父母培育下成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蕴含着无数父母教子成才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7.
小学是孩子在基本脱离分离焦虑后,开始接触较大范围的集体学习生活的阶段,同时也是其习惯养成、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时期。从小学生的教育实践上看,许多孩子存在包括倦怠学习、粗心、定力差等在内的学习障碍,这些都来源于学习习惯的不合理性。而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可谓其中的主导因素。对此,笔者就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家长方面出发展开探讨,希望与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18.
<正>古有孔老夫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今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还有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他们都在谆谆教导我们: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反复强调:孩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影响一生。可见教育孩子并不仅仅靠老师,更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完事的一件事,而是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倾城合作方能做  相似文献   

19.
这首儿歌,对孩子、对家长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儿歌采用了传统的“字头歌”形式,以排比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现代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画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王子”团团转,而这位得了“四二一综合症”的“王子”却什么事也不会做。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的,尤其重要的是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但家长们往往注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等非智力品质的  相似文献   

20.
孩子上学后,每个家长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特别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注。但是教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我认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师应当比家长更有理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