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到底是什么?任何课程都有"为什么"、"什么"、"怎么"三要素,语文课程也是如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目标)和"怎么"(方法)二个要素,至于"什么"(内容)却因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层次、角度不同而有些模糊了。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很多教育者心中有同样的"盲区":在今天,不能遭遇当兵上前线,做奥运冠军成为英雄的大部分人,他们的爱国心如何寻回,怎样彰显?如果师者胸中尚有这样的块垒,那我们的迷茫只能给学生一头雾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隔靴搔痒或刻意粉饰。到底什么是爱国主义--有无可进一步具体的内容或可操作的模式?我想美国人的升旗仪式或许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的"评估"是指学习者在经历探究活动超越原有的认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后对探究行为回顾反思的过程。"评估"是科学探究中的七大要素之一,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那么,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到底要"评估"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今天,是科学课程进入课堂的第二个年头(实验区除外),这两年正是科学课程实施与推进的"高原期",一方面两种新旧的教学观、思维方式、教学方式等正处在激烈的碰撞和冲击阶段,是新观念战胜旧观念而使科学课顺利推进?是旧观念战胜新观念使科学课举步维艰?还是两者融合达成新的稳态?另一方面对一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正处在模糊阶段,"到底什么样的课是科学课?""到底什么样的探究是科学探究?""怎样的素养才算是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标准》中说"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那科学的本质又是什么?"正由于这些认识上的模糊,正是由于原有"自然教学"巨大惯性的作用,一些教师(特别是兼职的科学教师)不知何去何从?常常不自觉地回到原有的"自然教学"状态之中去.  相似文献   

5.
在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备课、上课、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遭遇了很多尴尬,这些尴尬促使我们深思:一线教师备课到底"备"什么?教学结束后教师能够留给学生什么?  相似文献   

6.
穿过巨星耀眼的光环,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看到一个优秀人才--周杰伦.周杰伦的身上,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有什么特质能给我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包括年轻教师、校级领导,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利用课件上课,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以前的理解让我们走进了误区。现在要想走出这个误区,我们首先要理解"信息技术"的意义是什么?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应该这样去理解:就是把"信息和技  相似文献   

8.
直觉是思辨哲学的核心工具,证据表明直觉具有多样性、可变性乃至易变性。来源上,哲学家直觉与公众直觉均系后天习得而非先天生成;效应上,直觉对经济因子、文化因子、语境架构、顺序效应、专业规训等多重因素敏感,表现出显著的"地方性"。忽视或误解直觉的地方性引起了多种哲学问题。哲学家援引自己的直觉论证是一种"自我抽样",在方便取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已经有机会、有能力倾听公众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公众足以代表他们自己而无需直觉上任何来自哲学家的"代议";这是哲学上一种不可逆的民主化进程,直觉上的"哲学家独裁"难以为继。我们应当将哲学视为一种广义经验科学的"爱智之学"。  相似文献   

9.
问:备教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时,我们拿不准词牌名"清平乐"中"乐"字的读音.一种理解是"因为清(静)平(和),所以(快)乐"或"清平的乐趣".应读lè音;另有人说曾经听广播节目里读为yuè音,具体有什么依据也说不清楚."清平乐"中的"乐"应怎样读?有什么理据?  相似文献   

10.
婧子 《大学生》2012,(Z4):136-137
很久以来我们部想讨论这个话题,传说中的干部身份到底是个什么身份?对大学生就业到底有什么作用?如传言那样为保留干部身份而费尽周折到底有没有  相似文献   

11.
《职业技术》2005,(4):23-23
权威人士指出:"高考命题要使老办法复习考不好!"什么是老办法?老办法就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机械记忆、机械模仿和机械练习(题海战术)".而新办法是以"问题解决-数学思想"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其学习方法属归纳式:"解题实践--学习与探究--反省与总结".新办法就是我们科学备考的指南针,科学备考的主要对策是紧紧握住"数学思想"这个中心盯住下述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明确提出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热烈讨论。那么,教语文又应该教些什么呢?吴忠豪教授提出了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命题,并明确主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这无疑是对"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研究的又一次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其中"居学"二字指的就是课外作业.<论语>在开篇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今的课外作业是否如孔子所言,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常听到学生如是说:"又要抄了.""放假几天这些卷子做得完吗?"语文教师如是说:"礼拜一交上来的作业最差了,抄点生词都抄不像!""这几个字,像什么东西!"……学生为什么要抱怨?教师为什么要抱怨?我们的语文课外作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陈梅 《山东教育》2020,(1):73-75
一、学生认知困难与教师教学困惑分析1.学生困惑:"到底什么是圆?"——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造成干扰很多学生甚至是部分老师,对"什么是圆"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让学生找一找圆在哪里?学生往往会把"球体""圆面"也认为是圆,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主观化理论日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者的重视。但是,有关主观化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本文主要论述和回答了有关主观化理论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1)主观化理论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其理论合法性何在?(2)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主观化理论之主观性本质和意义体验论之互动性本质之间的理论不一致问题?有鉴于"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之间的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理解"主观化""交互主观化"和意义体验论之间的关系?(3)主观化理论如何避免陷入"主观主义"泥沼?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通过探析主观化理论之理论根源,以明晰主观化理论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中的理论地位,从而为如何避免主观化理论陷入"主观主义"泥沼提出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BBS     
BBS 《少年科学》的"做中学"栏目可不可以多几种类型,让我们有机会做更多的模型。"追星步步高"能否变成彩色的?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中学初二(2)班陈金雷《少年科学》是本关于科学的书。我认为应该多介绍些前沿科学的内容。--新疆库尔勒一读者  相似文献   

17.
你是UFO派吗?     
萌萌 《中学生百科》2012,(30):43-44
1992年美国一场涉及六千位被访者的调查显示,至少有2%认为他们曾被外星人拜访或是绑架。自从1947年"飞碟"这个词被创造出来至今,每年它都是公众话题的热点。我们在餐桌上、客厅里、街头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这群神秘的外星来客,但是这一切到底意义有多大?科学告诉我们:无论何事何物,必须有证据。在论证一个重要问题的时候,证据必须缜密严谨,无懈可击。我们越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而且课堂热热闹闹。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但是,却又说不出有什么好,总觉得好像缺少什么东西。到底缺少什么东西呢?仔细品味整堂课,发现热闹的课堂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19.
走近安妮     
安妮语录 1.你一定可以想象,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  相似文献   

20.
以下两篇散文,一是以人物为题,一是以事件为题,虽然拟题不同,但笔调沉重、感情沉郁,同属于"怀旧之作"。两文都写了历史上轰动一时而又传闻至今的名人,写了他们为人景仰、可歌可泣的故事,写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当然,也写出了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历史的反思。作者都反思了些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和启发?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并做习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