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快阁     
<正>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拜于苏轼门  相似文献   

2.
痴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未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这首诗是黄庭坚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的第三年——元丰五年(1082)秋所作。《清统一志·吉安府》载:快阁“在太和县治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首联说办完了一天的公务,登上快阁漫赏雨后的黄昏景色。“痴儿”用《晋书·傅成传》中夏济侯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  相似文献   

3.
诗歌,因其体式的独特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而作为最富语文味的文本,诗歌在培养与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有文式,教有教法,教学时要立足诗歌本身,以其构成要素语言、意象和技法为抓手,以具体的诗歌内容为基础进行深耕,即可解得诗意、味得诗情、品得诗美,这样,诗歌在学科素养的涵养与提升中所起的作用才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注释:①登快阁: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②痴儿:作者自指。③东西:这里是指时而东、时而西地往来观赏。④“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相似文献   

5.
蒋昕宇 《学语文》2023,(4):85-87
黄庭坚《登快阁》一诗在情感意蕴、风格技巧、章法结构等方面都颇值得深入探讨。该诗曲折表现了诗人一次登览而产生的“快感”体验;风格上既有对峭拔生新效果的追求,亦能呈现意境阔大、韵致高远的整体风貌;诗人在精熟七言律诗章法结构的基础上,融入歌行体淋漓酣畅的表达特点,彰显了个人超然不群的胸襟怀抱。从诗意、诗风与诗法等维度梳理、归纳与提炼古代诗歌学习经验,可作为开展古诗专题研习活动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种深含哲理而又形象鲜明的诗,叫作“理趣诗”。宋代许多诗人都写过这种诗。其中的精品,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已选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共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北宋元丰七年(1804年),苏轼由黄州(在今湖北)去筠州(今江西高安县)探望他的弟弟苏辙,途经庐山,游山后他在山下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7.
华岳为南宋后期“以气节特闻”的爱国诗人。他的诗风格多样,主要以粗豪使气、悲愤沉郁、真率浅显、清新自然为主,与诗坛流行的。江西”、“四灵”、“江湖”诗风迥异,在南宋后期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作为江湖诗派前期大家,戴复古诗歌由四灵窥入,出入晚唐,又时参江西诗法.他既有取于四灵的风神韵味,又济以江西气格.在创作思想上,他更明确倡导以诗歌抒发忧国伤时的江湖廊庙之思.戴复古立论持中,主张永嘉、江西互益互补,并以自出机杼为诗学目标.这种主张扭转了南宋后期的诗坛风习,促进了江湖诗派与江西诗风的最终合流,并进而影响了遗民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姜夔除以词名世外,其诗又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在《白石道人诗说》中他集中阐述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要求独创,重视学习,提出诗歌有四种高妙。其中精思、自悟是他比较独特的诗学观点,承继前代江西诗派的同时又促成了诗学理论的转变,成为贯通江西诗学与严羽《沧浪诗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姜夔除以词名世外,其诗又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在<白石道人诗说>中他集中阐述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要求独创,重视学习,提出诗歌有四种高妙.其中精思、自悟是他比较独特的诗学观点,承继前代江西诗派的同时又促成了诗学理论的转变,成为贯通江西诗学与严羽<沧浪诗话>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因曾贬官涪州,遂号涪翁。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齐工,诗与苏轼,合称“苏黄”,词与秦观,合称“秦七黄九”。书法是宋代四家之一。他的诗文曾得到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赞誉,说“其诗文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人久无此作”。他是江西诗派的创始者,苏门四学士之一。  相似文献   

12.
姜夔将江西诗法与晚唐绝句熔入一炉,使诗具词体,形成风神远韵的审美特质。他又以江西诗法入词,形成清劲峭拔的风格。诗词的互动影响,大大提高了各自的表现力。姜夔的开拓之功实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江西诗派的陈与义是其派中的后起之秀,他对江西诗派唯重诗法规范、诗格建构的僵化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刻的趋变,并且他与江阴葛氏的关系非比寻常,在日常生活与诗歌创作方面都相互有着深入的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狄葆贤认为:古诗"可转移风俗"、"可抒写性情"、"可备史乘",他赞许欧美人看重诗歌、诗人,凡是与诗歌有关的遗闻轶事、生卒年月都有记载。从艺术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狄葆贤认为:以绘画开始,书法是不参与的。从一个社会和风俗的演变和发展来看,狄葆贤认为:人心风俗之改良,以诗为向导,而法律是不参与其中的。作者赞同他的朋友王义门的观点:诗是心理学,并认为这句话说得好,很耐人寻味。下面笔者对这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山西晋阳人(太原)。他早年负侠气,每击剑悲歌,放禽纵酒。其墓志铭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与李颀、王昌龄等并称为边塞诗人。他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被人称为:“四  相似文献   

16.
金谿(县名,在今江西临川县东,谿,Ⅺ)民方仲永,世隶耕。(世世代代是种田的,隶,属于。)仲永生五年,未尝(不曾)识(认识知道)书具,(书写用的工具,即纸、墨、笔、砚之类.)忽啼求之。(忽然哭哭啼啼索求这些工具.之,代词,指代书具。)父异焉,(异:奇怪.焉.兼词,指索书具之事.这句意为(他)父亲对此感到奇怪。)借旁近与之,(从附近借来给他.旁近.附近与之,给他。)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相似文献   

17.
正《三吴帖》,又称《送提举通直使诗》,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是米芾送给即将前往江西地区任官友人的诗作。米芾称赞他为三吴(古代苏州、湖州、吴江一带的通称,今江苏南部)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胸襟。米芾当时刚步入仕途,与这位友人的际遇和抱负相类似,因此借由诗文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家喻户晓,说的是江西方仲永小时侯比较聪明,5岁时就会写很不错的诗。他父亲每天带他去作客,四处显示才能,却没有抓紧对他的教育.结果他12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好,20岁便沦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19.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20.
禅与诗的融汇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顶峰,文人和僧人的交往也愈加频繁,出现了文人僧侣化和僧侣世俗化的倾向。禅人以诗寓禅,士人以禅入诗,使盛唐之后的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气象。其中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他不但自觉地接受禅宗思想,而且他的诗文理论、诗词创作中无不深深刻上了禅学影响的烙印,以致影响了整个江西诗派,并成为后世几百年来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