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格刘翔     
“刘翔!刘翔!刘翔赢了!”8月28日凌晨,看到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的金牌,刘翔得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含金量最高的一枚金牌,电视机前的浙江省天台县平桥二中副校长徐永恩分外激动。因为在两年前,他曾亲手拍下了刘翔在天台参赛并夺冠的照片。  相似文献   

2.
王濛不再是那个打架斗殴与教练和国家队不睦的“假小子”,也不再只是一个能让对手胆寒,拿下金牌就恃才傲物的运动员。她开始穿上正装,开起了公司,对各界人士迎来送往。她学会了寒喧和忍让。但这只是个起点,对于一个有个性的运动员来说,未来的路仍然漫长。  相似文献   

3.
刘翔是奥运会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2004年,他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取了冠军后.似乎一个属于刘翔的时代就要到来。奥运会后虽然各种各样的活动占去了他不少的时间.但从专业的媒介上我们得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是以一个运动员的身份投入到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训练比赛当中。2004年以来,在他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比赛当中.成绩稳定。发挥正常。战绩骄人。  相似文献   

4.
段卉 《新闻通讯》2014,(2):37-39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电视直播技术支持下,成为全球亿万观众参与和“见证”的盛会。经过电视直播,奥运冠军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但是“电视再现虽然看上去只是一种简单的录制,却将全世界的运动员之间的体育比赛改变成了各个民族冠军之间的较量”。在中国体育事业“举国体制”和大众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下,大众媒体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商业营销的平台,体育文化传播充斥着政治话语和商业话语。本文选择刘翔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通过对刘翔的媒体报道和形象建构与解构,透视体育文化传播中的英雄崇拜现象,并试图触及其文化本质。刘翔英雄形象是在政治语境、商业语境和民间语境相互渗透中构建的。但以“民族英雄”和“刘翔精神”为核心的商业营销反过来异化了刘翔。刘翔注定无法成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运动员,其身体和精神都被“物化”和被消费。而作为“看客”或“粉丝”的普通人,其英雄崇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刘翔的方式,同时普通个体也是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人比金牌贵     
北京奥运会,国人寄予莫大期望的刘翔因伤退出奥运比赛。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帖子上,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刘翔,我们宁愿要你,不要金牌。  相似文献   

6.
据《新京报》报道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在赛道上跨栏的镜头上人们再熟悉不过了。而这个曾经铺天盖地的“画面”如今却惹上了官司。京城某知名报纸及其网站经营者、商标持有人,还有某百货公司因使用跨栏冲刺镜头一齐被刘翔告上法庭,并被索赔125万元。22日,北京海淀法院受理了此案。  相似文献   

7.
观察新闻媒体的“奥运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睿 《传媒观察》2004,(10):19-21
8月14日凌晨,奥运圣火在雅典点燃。与此同时,一场新闻大战亦构成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战场”。据报道,本届奥运会共有来自202个成员组织的代表团共16000名运动员,是参赛运动员最多的一届奥运会,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参加奥运会的记者人数竟然超过运动员人数,多达2万多名。媒体竞争,开辟了男一“奥运战场”。  相似文献   

8.
最近,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将一本著名田径教练孙海平的工作日记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同时捐赠的还有孙海平的工作照片,训练中使用过的秒表及有关资料等。孙海平的工作日记完整地记录了1999年11月l日至2000年2月4日期间,刘翔所在的上海田径队跨栏组的日常训练情况,包括“训练计划及实施结果、体会与打算、正常训练人数、伤病者姓名和晚间工作情况”等内容。在日记中,孙海平教练对运动员每天的训练计划和心得体会都作了认真细致的记录,并时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留下了刘翔等运动员日常训练中最真实、珍贵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9.
一、缘起 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110米跨栏金牌,历史性地成为了神话。他也随即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富矿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6,(43):14-14
国际田联年度颁奖典礼11月1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罗举行,一度被认为稳操胜券的刘翔。再次错过年度最佳男运动员称号,只获得了年度最佳表现奖。此前有中国体育官员私下透风,凭借在本年度的出色发挥,打破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的刘翔将非常可能当选国际田联2006年度的最佳男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对中国体育界来说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刘翔代表中国人第一次站在奥运会短跑项目的最高领奖台,网球、皮划艇、女子摔跤……众多项目在雅典奥运上零的突破;NBA首次来到中国;更有上海迎来F1——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烧钱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闻周刊》2004,(33):26-30
作 为北京奥运前的最后一仗,此次参加雅典奥运的运动员 安排有了更多谋划的意味。407 名运动员平均年龄 23.3岁,比上届小0.5岁。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何慧娴肯定地说,“这其中 50% 以上的运动员都有希望参加 2008 年奥运会。”这也正是这批运动员年轻人比例超过以往任何一届的原  相似文献   

13.
卢玉春 《新闻世界》2007,(11):57-57
在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飞人”刘翔以12秒95夺冠。这是他夺得的第一枚世锦赛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田径世锦赛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金牌。比赛记录表明:刘翔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61秒,列8名选手中第五位。其实,在以往的许多国际赛事中,刘翔的起跑反应都慢于别人,可以说,有好几次,刘翔都是“输在起跑线上,却赢在终点”的世界冠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备受各界关注的奥运会冠军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等单位侵犯其肖像权一案终审大翻盘,终审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令《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在《精品购物指南》上向刘翔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刘翔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刘翔的其他诉讼请求被驳回。  相似文献   

15.
我曾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天天淡”上说过本次奥运会新闻报道的特点.其中谈到“雪耻”、“报一箭之仇”等耿耿于怀式的词汇的绝迹.许认为从中透视出了大国崛起时应有的大同心态。我以为:就像获得全世界广泛赞誉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展现的“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样.当我们的新闻报道以一种平和、平静、平常心去描述哪怕我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或金牌或失败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真正大气和底气十足.才是我们彻底摈弃“大国小民”心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和更加稳健的步伐走向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在中国的奥运史上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年份,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但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很少知道中国还曾经积极备战参加195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的第16届奥运会,并组织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奥运会选拔。  相似文献   

17.
赵波 《军事记者》2008,(9):14-15
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以“无与伦比”来形容第29届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北京奥运会不但为全世界的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也为我们众多国内记者与境外同行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数代田径人一次次折戟沉沙后,刘翔终于为国人摘下了奥运田径短跑项目的第一块金牌,神话般打破了“黑白两道”对这个项目经年累月的统治,他让整个中国欣喜若狂,让全世界为之震撼。一夜之间,追风少年刘翔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小飞人”了不得,挟着雅典跑道上的风驰电掣、狂风怒吼之势,年底一路走穴,好几百万就轻松搞掂。他为黄种人赢得了自信,为全亚洲赢得了荣誉,也理应为自己赢得巨大的财富收益。然而却有不少企业也借刘翔发了一笔横财。中国田协曾放言要谨慎对待刘翔的市场开发活动,最终的签约企业大约只有4家,这4家企业不仅…  相似文献   

19.
彭琳  潘超 《军事记者》2004,(10):16-17
雅典奥运会已尘埃落定,中国健儿不负重望,捧回了包括32枚金牌在内的63枚奖牌。成功的喜悦不必细说,失败的教训有待总结。原因很多,除了运动员自身技术、实力、战略战术、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等,外界环境对他们也有一定影响,比如舆论界的“过分”关注给选手们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据说,参加此次奥运会的各路记多达两万余人,甚至超过了运动员的数量。可以想见,各大媒体  相似文献   

20.
“飞人”刘翔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跨越式“前进的速度。天生的优秀身体素质、常年的勤奋刻苦锻炼、创新体育科技的支撑等众多因素的耦合,最终成就了刘翔超人的跨越速度。电视上渐欲迷人眼的运动鞋、跑鞋广告.让渴望也能跑得像刘翔那样快的人们有机会先从脚上被”体育科技的创新力量”武装起来。穿上舒适、轻盈、高科技的“刘翔鞋”.的确感觉足下生风、足下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