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风》2015,(15)
高速铁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路基、桥梁等沉降不均与的状况,为了保障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设的精度要求,本文笔者针对造成结构物沉降的几大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措施。旨在提高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满足乘客顺利、舒适、快速出行的种种需求。  相似文献   

2.
铁路路基是支承轨道和传递列车荷载的建筑物,是铁路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是保证线路稳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对轨道的平顺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基沉降是轨道变形的主要原因。笔者主要对铁路工程施工路基沉降控制工作进行研究,提出路基沉降分类、控制重点及路基沉降施工过程控制要点,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在高速铁路实际施工作业的时候,需要做好路基沉降作业。根据沉降观测到的相应数据信息预测路基沉降量。再经过相应的预测实现路基工程项目的相关要求,进而明确无砟轨道的实际铺设时间。针对路基沉降预测经常使用的方法会关联多个领域,其工作困难程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测以及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期望经过本研究为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高速铁路轨道板全自动精调系统的空间数学模型、动力调整装置以及现场使用效果,精调效果满足高速铁路施工技术标准,从而使得轨道几何尺寸达到高精度、高平顺性、高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建设时期。高速铁路的最显著特点表现为高速度,与传统的有砟轨道结构铁路相比,高速铁路对轨道的结构要求更高,它需要轨道具有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以南京至安庆的新建铁路为例对高速铁路做出了简单解析。  相似文献   

6.
仝校涛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318+147-318,147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以及控制其沉降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测量控制中的具体要求。并分析了目前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量的预测方法,即曲线法、灰色系统法、BP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分别对他们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为保证高速铁路建设中路基沉降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观测工作的基本控制要求以及路基沉降预测模型的正确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建立合适的路基沉降预测模型,最终确保路基沉降在标准允许范围内,圆满完成高速铁路的建设任务。对于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合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的技术要求,介绍了沉降观测的布设方案和测量技术要求,简要阐述了沉降观测方法、精度和评估方法,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要求进行了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高速铁路工程施工测量提出了高精度、高准确度的要求,特别是在高速铁路桥梁及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中,对测量的数据更加要求准确。本文就高速铁路桥梁及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实践进行浅析,通过对高速铁路施工控制测量的特点,测量工作的布置实施以及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出对测量工作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以某高速铁路为背景,分析了无碴轨道原住观测的概念及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变形监测网的建立方式和沉降观测原件的埋设方法和观测过程。对其他无碴轨道工程沉降观测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的基建项目很多,尤其是新行的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在哈大客运专线项目无碴轨道设计行车速度350km/h.与以前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相比,客运专线设计的各项施工要求较高,对路基桥梁等沉降工作要求较高。铁路客运专线的沉降观测是一项新的专业技术工作,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数据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不但具有行车速度快、运能大和安全性高的优势,还能够有效的实现节约用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由此加快高速铁路测量平面控制网的构建就非常必要,只有做好高速铁路测量平面控制网的合理构建才能实现高速铁路对轨道铺设的精度性要求。本文对高速铁路测量平面控制网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有效提高高速铁路的精密控制网测量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2.
铁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对路基工后沉降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工程实例,介绍铁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高速铁路建设中,桥涵工程是高速铁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为高速列车提供平顺、稳定的桥涵上线路,以确保运营的安全和旅客乘坐的舒适,由于速度大幅提高,高速列车对桥涵结构的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桥涵。因此对高速铁路桥涵沉降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最大的特点是:高精度。在线下工程沉降监测之前对各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和实测方法,充分做到事先控制。该文结合津秦客专桥涵工程沉降观测的情况,阐述了沉降观测的要求和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斜交涵洞路涵过渡段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依托云桂铁路建设,开展了路涵过渡段桩网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监测了桩顶与桩间土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地基面沉降和地基分层沉降的时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与斜交涵洞平行的过渡段路基横断面而言,膨胀土地基的沉降分布规律与正交的普通路基横断面沉降规律类似;受过渡段路基填筑影响,涵洞产生了明显的附加沉降;沿线路纵向,过渡段沉降随着距涵背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之后沉降趋于稳定,吻合于普通路基的沉降;过渡段首部、中部和尾部工后沉降分别为3.0、6.3、6.7mm,路涵工后差异沉降为3.8mm,折角为0.3‰,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要求。基于考虑附加应力转正效应的沉降计算方法,对斜交涵洞过渡段膨胀土地基开展了沉降计算,得到了过渡段首部、中部和尾部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分别为0.53、0.64、0.74。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铁路已经进入到了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高速公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高速铁路在运行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高速公路中铁路运行的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高速的铁路不断地进行维修以及养护,对高速铁路的轨道能够安全的运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因此要对高速铁路建立比较综合的信息网络,制定一些维修以及养护的措施,使高速铁路轨道的维修以及养护得到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范阳元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85+242-285,242
武广客运专线属于无砟轨道铁路,路基不但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耐久性,还需要列车通过时高平顺性以满足旅客乘坐舒适度要求,对路基沉降要求非常严格,路基沉降观测元件的正确、规范埋设直接关系到沉降分析,对路基沉降观测元件的埋设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建设周期短、施工速度快,精度要求高,而在板式无砟轨道线路施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便是轨道板精调作业,它对轨道施工后期轨道调整工作量乃至线路建成后运营安全、平稳性及轨道维护工作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轨道板精调作业为重点,介绍板式无砟轨道精调技术的运用发展,重点介绍了无砟轨道板快速精调技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事业的不断壮大,资金投入量在不断增多,人们对于出行的质量、速度和出行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高新技术的成熟,为无碴轨道的普及做了前期铺垫。无碴轨道是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快速发展,对新型无碴轨道养护维修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由其结构特点入手探讨无碴轨道结构的养护维修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114-114
专利号:ZL200920277112.6专利权人: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人:邹雪巍刘传金辛泽该专利涉及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加工装备领域,是一种能将无砟轨道板自动调平、夹紧的工作台。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为混凝土预制件,设计要求轨道板在无弯曲应力的条件下加工顶面的承轨台,而轨道板的底面为了与路基结合又设计成拉毛面,直接放置在工作台上显然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若人工调整,费时费力,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高效率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设计中广泛采用无砟轨道结构,无砟轨道具有免维修、结构高度小、可优化线路方案、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很多优点.在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轨道设计中,由于不同地段无砟轨道结构不同且超高方式不同,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结构物力力学特性不同需要设置过渡段.过渡段设计按照要求需要解决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即不同结构的过渡、结构的变形要求和轨道刚度均匀变化.作者主要根据郑西客运专线过渡段设计,按照其需要解决的关联问题结合相关结构图对过渡段结构设计进行了说明并阐述了结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