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高校人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才安全是国家人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高校人才安全必须正确认识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安全的制度与机制统一问题。人才安全意识落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机制不完善和人才竞争加剧是导致高校人才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转变人才观念、加强人才法制建设、创造良好人才创业机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是搞好高校人才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它在起步成长阶段迫切需要政策的扶持、指导和推动。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关于人才的政策在鼓励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中,起到了核心价值的作用。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起步较晚,在人才政策上必然会出现不少问题,包括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界定问题、人才标准,以及人才从选择到培养体系再到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导向问题,更重要的还包括人才政策落实甚至人才立法领域相关研究方面。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的现状、文化产业人才类型与范围,以及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政策之中的问题,提出了对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的几点建议,包括文化产业人才的界定问题、文化创意人才的综合培养体系、人才的激励措施与政策、文化产业人才管理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3.
吕丽 《文教资料》2011,(34):191-192
高校人才开发与培养既关系到高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关系到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开发与培养高校的人才.必须从高校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哩论基础入手,提出高校人才开发与培养应采取的对策。高校特殊的校情、人才的现状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决定了高校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高校人才开发与培养需要采取国家、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法治的世纪,而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法治事业的支撑和基础。法律人才可分为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通才与专才,为了实现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应用启发式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人才策略是由人才培育、使用与储备策略等相互关联且彼此渗透的环节与内容组成的复合体。美国人才策略包括纵向人才成长过程层次的"流水线"培养与"半成品"开发以及横向培养机构层次的名校育才、企业激才等人才培育策略,唯才是举、宽容失败的人才使用策略,照单全收、养字当头的人才储备策略。卓有成效的人才策略铸就了美国长期以来独霸世界科技、经济鳌头的辉煌,其同时亦是"他山之石",可对中国人才策略的正确制定有着"攻玉之用"。  相似文献   

6.
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教育、科研机构首先关注的对象 ,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他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在人才配置方面存在着利益与贡献、岗位与人才、稳定与流动、集中与民主等方面的不协调 ,需要在构造人才网络体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 ,创新与创业人才并举 ,基础研究人才与应用研究人才并重 ,强化民主程序实现知识管理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切实做好高校的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以及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需求。近年来,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遇到很多难题,如高学历人才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难以简单区别、基地的人才储备投入与人才输出效益不成正比、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与"红色规章"矛盾、超前储备人才与学科专业调整的矛盾等。为此,要着重进行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中的策略转变和战略择抉。  相似文献   

8.
切实做好高校的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以及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需求。近年来,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遇到很多难题,如高学历人才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难以简单区别、基地的人才储备投入与人才输出效益不成正比、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与"红色规章"矛盾、超前储备人才与学科专业调整的矛盾等。为此,要着重进行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中的策略转变和战略择抉。  相似文献   

9.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是决定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才工作存在的弊端,着眼于人才集聚、组织、开发、评价与融合等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全方位打造适宜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工作新机制。同时,要处理好"管"与"放"、"人"与"物"、"进"与"退"的关系,以凸显高校人才工作新优势。  相似文献   

10.
人才资源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资源.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地方性高等学校在人才工作中,应把重点放在"引得进、留得住"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操作层面对人才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处理好重点人才与一般人才、人才工作机制与人才资源开发、专业技术人才与其他人才、个体成才与群体成才等方面的关系,并结合学校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人才学是研究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才学的规律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宏观规律、中观规律和微观规律三个层次的规律构成。开展人才学规律体系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丰富人才学的理论体系,还是对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从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人才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现代人才培养观。深入了解邓小平的人才培养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思想,把握人才培养的科学途径,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才评价机制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机制、监督机制的基础;建立评价机制是实现人事人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必须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评价主体,创新人才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4.
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应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思辨能力为中心,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创新型外语人才。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构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跨文化交际、沟通、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维训练的外语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塑造战略,探索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和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体系。不断总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5.
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对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选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数控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制造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背景,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并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特别就高职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真实的企业环境,并在其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建设成效等进行讨论,为同类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影视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紧密结合当今财务成本理论,把人才培养成本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探讨了影视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成本计算的方法,以及成本的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为人才培养成本的计算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教育成本的系列问题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首先从根源上找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然后提出当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材料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尽快走出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立足于材料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结合学校、企业资源,构建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践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信息化人才是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的人才群体。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对信息化人才的强劲需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信息化人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校培养的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人才。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信息化人才培养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数量缺口大、结构不合理和质量不高。为了应对出现的问题,今后高校应继续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结构进行优化以及不断提高其培养质量,以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优秀拔尖人才能够产生优良社会效应,有助于提升学院形象和竞争力。高职院校也能出人才,出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把拔尖人才培养与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紧密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只要建立起科学且适应性强的管理考核机制,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优秀拔尖人才就会随之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