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公共领域和群体极化是目前研究互联网公共讨论的两个重要理论视角,其基本观点却相互矛盾。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认为公共领域和群体极化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一方面,公共领域最终形成的是同质群体;另一方面,群体内成员的观点必然有所差异,从而可以形成理性的讨论。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给群体关系和公共讨论带来新的特征和挑战,从整合的视野,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互联网讨论与真实生活感知的关系、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控制因素和互联网讨论在现实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界定,认为互联网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公共领域,但却是中国最有希望发展成公共领域的媒体。而网络信息编辑由于其内容把关人、技术掌控者和价值彰显者的特殊身份,成为网络公共领域最核心的建构者。文章还探讨了网络信息编辑建构公共领域的途径,并认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网络社区化转型的逐渐深入,以及网络信息编辑素养的逐步提高,有现实价值的公共领域最终能在互联网形成。  相似文献   

3.
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菲 《新闻世界》2009,(8):87-88
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这个概念以来,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互联网蓬勃兴起后,它为公共领域构建了新的对话平台,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对话空间,推动着公共领域朝着更为开放,更具包容和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卫义 《新闻世界》2012,(9):116-1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一个公众言论的平台——网络公共领域随之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网络媒体参与公共领域建构的方式有很多,而网络新闻评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11):39-44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广告和公共领域的表现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多样化。首先,由于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及其向私人领域的成功扩张,赢得了广告的眷顾;其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资本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加速扩张,互联网产业的高度集权化倾向,导致对公共利益的不断冒犯,以消费意识削弱了公民意识;再次,广告对公众的信息获取、信息质量、信息形态的制约影响了公共领域的形成;最后,新媒体广告通过精准营销、口碑传播和非市场化操作重新定义了它和公共领域的关系,有可能使公共讨论和舆情民意受商业广告的影响降低。随着广告等商业信息的染指,新媒体公共领域中公和私的边界逐渐模糊,身份认同将取代权力成为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现实社会政治实践中遭遇诸多困扰的公共领域理论,能否藉由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得以确立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聚讼纷纭的焦点。在对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存在着立场清晰的态度分野,或认为互联网为建构理想的政治讨论空间提供了可能,而此空间无疑发挥着公共领域的实践作用;或则认为新媒介为协商民主实践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乐观,理论在网络实践中的适用性有待商榷。本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持不同态度的学者观点及研究结论予以爬梳考量,并辅之以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度剖析,以期较为理性地展示这一论争的多重维度和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新闻客户端作为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方式为构建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方法】文章以社交化转型的齐鲁壹点客户端为研究对象,在公共领域的理论支撑下,将公共领域概念的结构性要素作为基准,对齐鲁壹点客户端在网络时代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做进一步探讨。【结果】媒介环境虽发生了变革,但公共领域的内在存在方式不会改变。【结论】最后指出公共领域视域下新闻客户端社交化转型对公民个体、媒体和政府三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9.
网民公共意识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健康、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严重问题。对于现代公共意识的内涵和培养路径,西方三种政治哲学拥有各自不同特色的诠释。而网民公共意识欠缺的原因除了表层网民属性因素外,还与深层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相关。在提升网民公共意识的具体举措方面,在公共协商理念的指导下,互联网构建多元公共领域的潜质应被大力挖掘。  相似文献   

10.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1.
对互联网深刻介入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变化,许多人持乐观态度,认为互联网及其技术进步将使公共领域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而相反的声音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民主媒介的观点很难成立。目前,谷歌正在全球推行其“云计划”。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其结果可能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2.
梁雪云 《今传媒》2016,(5):51-53
在互联网普及并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当下,网络为公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空间也成为一个日益扩大的公共领域.网络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是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与研判可以有效掌握社会舆情的阴晴变化,进而对可能爆发的危机事件形成预警并及时有效应对与引导,最终实现化解危机与风险,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公共领域似乎又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关于网络与公共领域关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网络所拥有的自由、匿名、平等、开放等特点,似乎天然具备了公共领域的所有要求,而学术界对其公共领域的潜力也以乐观为主,如郭玉锦、王欢(2005)认为“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①李蕉更是认为“传统媒体‘得而复失’的公共领域,能在博客受众‘失而复得’”。^②网络真的能肩负起世人赋予的重任吗?网络公共领域的现状与水平到底如何?这将是本文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楼宁  辛忠  刘飞 《今传媒》2010,(11):104-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发表言论,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性使得互联网在言论聚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发生,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案、范跑跑事件、绿坝事件等,对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体现出网络在建构虚拟公共领域方面的可能性。本文以"绿坝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赵丽红 《新闻世界》2011,(1):154-156
本文通过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从理性沟通、意见表达、交流互动、共识达成等方面对强国论坛进行了分析,并对强国论坛在公共领域的前提、媒介、讨论机制和功能等方面在互联网条件下的重构进行了探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社区的公共领域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泓  罗序文 《新闻界》2003,(6):18-19
“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具有头等的重要地位。”(哈贝马斯:1999)。新闻(journalism)、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与民主(democracy)一向被社会学者认为是重要的″三角关系″。新闻媒体应该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形态,是公民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途径。利用媒体资源来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领域模式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有效的?二是当前的媒体资源有哪些?三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模式必须符合公共领域的内涵,这一内涵有:(1)公共领域是…  相似文献   

17.
赵泓钠 《东南传播》2022,(9):119-123
媒介使用建构着人际交往的语境和互动行为,在人际社会关系的建立、发展及维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计量学软件CiteSpace绘制出2000至2021年间中国知网中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社会资本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网络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对社会资本和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自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社会化阶段以来,该研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2000年-2008年)、高速发展期(2009年-2016年)、全面发展时期(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以交往、公共领域和媒介赋权为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包括社会网络、微信、信任、政治参与、博客、电子民主、公共参与、新媒介传播、社区网站9大类。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能不能作为公共领域而存在?要想让网络空间成为识别、表达甚至解决公共问题的场所,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营造社区归属感;灵活决定匿名政策;保持平等;鼓励慎议;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相似文献   

19.
对互联网深刻介入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变化,许多人持乐观态度,认为互联网及其技术进步将使公共领域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而相反的声音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民主媒介的观点很难成立.①目前,谷歌正在全球推行其"云计划".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其结果可能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批评的压力下,20世纪美国诞生了公共新闻学的分支学科,这一分支领域注重媒介与公共领域的互动,以为什么做新闻的观念为核心。公共新闻学翻开了美国新闻发展的新的一页。在转型中的我国,如何使媒介成为培养公共精神的有效工具,成为公共参与的有效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国民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