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侯金川 《图书馆》1999,(2):11-15
本文以作者的前期研究“物质·能量·信息统一论”为基础,从信息的本质展开讨论,对信息预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揭示。认为:“全息感应律”、“信息守恒律”和“信息对称律”在预测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根据拟合手段和拟合深度的不同可将信息预测方法划分为唯识预测、唯象预测和唯理预测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信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认为:信息即物质系统的序;信息具有结构和程序两种基本物理存在形式,信息的存在性质主要有依附性、可度量性、全息性和潜显转化与守恒性;信息的物理运动包括传递、转换和潜显(变化)三种类型,信息运动的基本方式是信素对应原则和信息的作用与反作用规律,信息运动可具有超光速,我们的时空观有待新的突破;信息物理作用的发生基础是信息主导性,作用原理是同息感应律;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统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这个奇妙的大千世界。一言以蔽之,本文旨在探索并建立一个“物质一能量一信息统一论”。  相似文献   

3.
数字信息具有虚拟全息化和全方位、智能化、能临境的功能以及容易变异、异化的性能,其生成方式还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太极思想暗合。由于数字信息的虚拟功能而产生的虚拟现象对本体论实在论形成冲击,使得“三个世界的理论”更有说服力,信息的本体论地位更加凸显,因而“信息”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4.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已从一种“信息匮乏”状态一跃进入“信息过载”、“信息过剩”、“信息爆炸”状态。受众在尽情享受信息资源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种尴尬的状态:一面大呼“信息过载”──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的急剧膨胀,甚至于多得无法收看、收听或阅读,从而产生大量信息垃圾,也导致了信息的自然流失;另外一方面,又感觉到信息根本不够  相似文献   

5.
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全息存储平台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燕燕 《图书馆》2006,(6):94-96
本文概述了全息存储的概念、优特点,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存储现状,提出了基于Client/serve结构大容量数据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并介绍了几种全息存储的应用以及全息存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吴麟  孙旭培 《新闻知识》2005,(10):73-75
2004年10月20日,生于1947年的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教授的逝世,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强烈震动。他于1985年创立的全息胚学说,明确排除了学术界对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争议,为12年后克隆羊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他的英年早逝,有报道称之为“含冤辞世”、“科技界的悲剧”。何出此言?据披露,1995年4月3同《中国科学报》发表了由一位院士推荐的“对全息生物学的质疑”的章,  相似文献   

7.
江涛 《浙江档案》2006,(11):34-36
一、全息存储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经历了以解决计算机运算速度为主要任务的CPU时代和解决信息传播、传输、交换为主要矛盾的网络时代之后,现在又进入以解决信息存储和安全备份为主要矛盾的信息存储时代。  相似文献   

8.
各级政府通过政府公报公开的信息.主要是政府公文.目前的政府公报在公文的编选上有三点不足:一是信息公开不及时——常放马后炮,二是信息链不完整——有“批”无“请”,三是体式不规范——掐头去尾.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在数字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生产能力”问题,并就“信息生产能力”的概念、意义、结构以及与传统图书馆条件下的信息功能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图书馆的“信息生产能力”与原有“信息功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图书馆面临新的历史发展的一次新的革命;图书馆“信息生产能力”不仅仅关系到图书馆的好坏,而且关系到图书馆的存亡。因此,应该用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措施来看待、来推动“信息生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信息哲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图书馆是发展的全息境界"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不识字,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比尔。盖茨说:“在21世纪,不会在网络上办事的人将成为文盲”。为区别于传统的文盲,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作“现代文盲”。  相似文献   

12.
王卫萍 《视听纵横》2010,(4):104-104
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新闻的经典定义。但我们常常比较狭隘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从信息论的角度,作为信息的新闻,事实上包含了两大类别:一类是“硬性”的“理性信息”;一类则是“软性”的“情感信息”,(当然这两者之间并非截然相分离)。人们为什么要每日甚至是每时每刻地通过大众传媒搜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呢?除了了解和掌握那些必要的硬信息以便正确地决策之外,还要获得充分的软信息,即满足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信息辩正     
现代社会,都爱用上“信息”这个字眼,什么“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等名词术语突兀而出,许多本来应该用文献或情报的称谓,也被抹掉了,换之以“信息”,似乎应时,光彩。究竟信息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它与知识、文献、情报、资料等概念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此辩析一番,以正视听。(一)信息的本质特征当前,在信息本质的认识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认识论中的第三者”,意即物质居首,精神次之,信息位三。其论据是:“如果物质和意识是绝对划分为两类的,它们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它们之间就决不会有任何相互作用。”认为信息就是联系物质与精神的中介质,故而应该位居老三①。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信息的本质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应特征,它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其论据是:“信息又必定同物质和能量密切联系而实际存在着,它的储存和传递必须借助于运动着的物质载体”,并且指出“那种认为信息可以脱离物质的运动而独立存在的看法,……显然是违背事实的,是错误的。”②  相似文献   

14.
负面新闻信息的特征 负面新闻信息是自然界运动和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状态。负面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信息”大家族的一员,自然具有新闻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新颖性、重要性、共享性、储存性等“共性”特点。它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大体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向性 背向性是负面新闻信息最显著的特征,是指新闻信息所释放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是消极的,与人所从事的促进社会发展活动目的背道而驰。如同黑暗尾随于光明一样,消极的行为总是与社会积极的正向实践活动处处相违,鲜明地表现出其释放的信息背向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按照生产力的发展划分,人类先后历经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正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技术特征的信息时代,在人类传播史上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送和存储空前便利。然而,人们在享用海量信息的同时,却面临着另一个难题: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这意味着,信息传播必须从信息“告知”时代转向信息“解读”时代。正如尼葛洛庞帝所预言:  相似文献   

16.
浅析信息     
浅析信息王伟娟(沈阳工业大学图书馆)目前,对“信息”的定义,学术界的研究者们的表述是不一的。由于人们对信息源、信道。信宿以及整个信息过程的性质的理解不同,视觉不同,因而强调点就不同,产生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基本上有四种关于“信息的定义:.一、“信息”...  相似文献   

17.
信息污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社会公害。信息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信息: 1.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从大众传播的内容上来考察.色情和暴力属于有害有毒类信息.也是危害最大的信息污染。这类信息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强奸、卖淫、嫖娼、淫乱、暴力等内容.污染社会环境和受众视听,违反伦理纲常。  相似文献   

18.
在突发事件报道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理念:一种是负面信息封锁理念,可以“非典”危机前期的传媒表现为证;另一种是负面信息疏导理念,可以禽流感的报道作说明。不同的理念导致不同的实践一实践证明,传媒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避免社会恐慌、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19.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生活中产生的有使用价值的、有序化的信息集合。关于信息资源开发,乌家培在其《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开发狭义的信息资源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外延上发掘信息来源,开拓信息渠道,建立信息库存,加速信息流动;二是从内涵上不断重组和加工信息内容本身。”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开发目标有两个,一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搜集、鉴别、分析、整合、检索、传播等过程,发掘其有用性,以实现其使用价值;二是通过信息资源的融合交汇,生发新的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总量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丁鑫 《图书馆学刊》2014,(10):118-12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数据量剧增,原有的图书数据存储模式由于其包身固有的缺点,已无法适应这种大趋势.全息数据存储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存储技术,具有较高的存储密度及数据传输速率等优点.通过对比分析数字图书馆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的先进性,并结合全息存储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将全息数据存储技术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