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道弘  李晖  束维 《新闻前哨》2011,(11):71-71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然而,我们有些媒体有些记者在"走基层"活动中存在几个误区,一是认识不深刻,仓促上阵凑热闹;二是准备不充分,  相似文献   

2.
高宏 《新闻实践》2011,(5):32-32
自2003年全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湖州市委宣传部、市记协设计了践行"三贴近"的"四个一百"活动载体(下百名记者、进百家单位、出百篇好稿、推百个典型)。从2003年开始,连续8年坚持开展百名记者"基层行",取得了丰硕成果。湖州8年的"记者基层行"活动,先后推出了"创新破难基层行"、"率先崛起基层行"、"崛起之路一和谐发展基层行"、"抓转型促增长.  相似文献   

3.
于潇 《新闻窗》2011,(5):43-43
近年来,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方针指导下,新闻界兴起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从广播电视媒介到平面媒体,从小民生扩充到大民生,成为新闻传媒时下最惯用的新闻表达手段。从新闻业务的研究角度看,什么样的新闻是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4.
经营     
《青年记者》2009,(22):3-3
中宣部、中国记协号召向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学习 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下发《关于在全国新闻界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认真学习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中华的先进事迹,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以实际行动落实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5.
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内涵里有一句响亮口号: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有一个明确要求:评论必须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新闻第一线采访、调研、了解情况.这对当下多少有点浮华的新闻界及部分沾染了浮躁气息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可以说是切中要害,非常及时且完全必要,契合了当前的现实需要及新闻界关于"三贴近"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6.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正集体改变着"说话"的方式和话语的内容。以"短、新、实"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成了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新华日报借此东风,乘势而上,把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的"记者基层联系点"同"走转改"结合起来,把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弘扬"走转改"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引导记者扎扎实实走基层。  相似文献   

7.
在“走转改”中树立新闻工作者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8.
温馨 《报刊之友》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9.
2009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四川省内江日报社任职记者。恰逢内江市承办纪念"新闻巨子"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不少新闻界泰斗和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应邀来访。作为范长江先生故乡报社的记者,我有幸采访了莅临内江的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同邵老的一面之缘,对我的新闻观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自曝"家丑",选择了旗下在广西发行量、影响力最大的都市类媒体《南国早报》作为范例,将近几年来的新闻报道失实案例集中起来,编辑出版了《我们错了》一书,作为集团编辑记者学习的警示教材,在全国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我们错了"成为与"给力"相媲美的网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责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  相似文献   

12.
"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 从事记者工作7年来,每每遇到不顺,或是感觉疲累、委屈时,我时常会用朱熹的这句话暗暗提醒自己。所谓激情,就是强烈激动的情感。做记者,需不需要激情?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素有"激情社长"之称。在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用充满激情的笔抒写了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的重要手段,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谈到舆论监督,新闻界许多人都认为"难"。当前,批评报道面对的主要有"五难":采访对象配合难、部门领导支持难、报道分寸把握难、说情之风抵挡难、批评报道刊出之后记者工作难。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已经有好几年了.这种形式已被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所欢迎.它的出现和流行,对于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报道质量,增强宣传效果,改进文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驻站记者,长期在基层,相对来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机会要多一些.这在客观上为采写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场短新闻提供了条件.近几年来,我不时以此文体作些尝试,从中领略到,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过程,是对记者思想、作风、业务能力的检验,也是培养、提高记者综合素质不可多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像“百佳”那样工作吴冷西评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盛事。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颁奖会,为的是庆贺这一盛事,表彰获得首届"百佳"称号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传播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浅论财经记者应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继东 《新闻世界》2011,(8):197-198
当今财经记者变得越来越"浮躁",少有人愿意去挖掘和了解真相,甚至有人跨越道德底线,杜撰新闻事实,把新闻当小说来写。本文重点批驳了正在新闻界蔓延的这股歪风,并提出了优秀财经记者的四项鉴定标准——正义感、责任心、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闽西日报》不断强化“三贴近”意识,坚持开展“记者下基层”活动,特别是今年8月中旬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闽西日报》把宣传报道的触角进一步伸向基层一线,采写了一大批引起社会较大反响的新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界目前出现了一股新潮流:越来越多的黑人记者离开新闻界,另谋出路。这些“跳槽”的黑人都是男性。许多黑人记者觉得他们已干得精疲力竭,在新闻界呆不下去,或者说是被挤出了新闻界。这些男性黑人记者,当初最先打破种族界限,投身于报纸、广播等新闻事业中。如今,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了新闻界。在《费城信使报》负贵市政报道的记者和全国黑人记协常委威廉·苏顿说:“我所知道的新闻界中最多的少数民族记者是一些已经智穷力竭的人。他们中大多数对自己在报界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满意。”苏顿说,这些黑人记者大多在40岁上下,但也有些才30岁左右。  相似文献   

19.
要闻·信息     
新闻界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总理在读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的农村调查《乡村八记》后回信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见6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6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中国记协等单位就此召开会议,座谈贯彻落实“三贴近”要求。座谈会上,首都部分新闻媒体负责人和编辑记者代表纷纷谈到,温家宝总理对《乡村八记》的赞赏和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界开展两年的"走转改"活动已初显成效,各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们纷纷深入到基层一线,切身体验百姓的酸甜苦辣,记录群众的生活状态,传播群众所思所感,既提升了新闻品质,也给整个新闻业带来了清新之风。作为电视军事新闻记者,笔者结合两年来参加"走转改"活动的实践,在这里谈一谈关于电视军事新闻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