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代程颐认为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平常,也就是常理、常道,程颐认为是天下的定理。美学家李泽厚说: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亚里士多德曾把中庸分成九种:怯懦与鲁莽之间的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他说:德行作为中道,是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追求中和的和谐之美,这使得中庸的思想核心指向诚。对一个人来说,是终生追求;对一个社会而言,同样是保持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编者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论语》中仅一次提到"中庸"一词:但"中庸"作为一种教人成德达仁方法论原则,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始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庸"释义出发,总结了"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和而不同"三层涵义,挖掘中庸思想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倔,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语境中,"中庸"一词往往被视作"保守",甚至有"骑墙"的意味。至少,我们在课本上读到的"中庸",是一个不太好的词。就如我,中学时代也曾认为"中庸"是比较负面的。实际上,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当今的社会事实来看,"中庸"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中国统治者用儒家思想治世,中庸之道因此备受推  相似文献   

6.
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 在 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内涵。《尚书》 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故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寒,强而义。”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乎矣!民鲜久矣。”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行的至高境界,一般人不易做到。 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状态或达到此种状态的行动取向。这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中道”如出一辙。亚里士多德说:“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避免过犹不及,而选择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的内涵。《尚书》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故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寒,强而义。”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乎矣!民鲜久矣。”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行的至高境界,一般人不易做到。孔子所说的中庸是指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状态或达到此种状态的行动取向。这种恰到好处的状态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中道”如出一辙。亚里士多德说“:任何领域的专家都避免过犹不及,而选择其中………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的内涵。《尚书》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故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慕,礼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寒,强而义。”首先将中庸二字并用的是孔子,他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乎矣!民鲜久矣。”可见在孔子心目中,中庸乃德行的至高境界,一般人不易做到。  相似文献   

9.
打我记事起,人们提到中庸,总不免先"呸"一声,但并没有人解释为什么要"呸",似乎它本就不值得解释。现在呢,正所谓"天道好还",传统文化又再度回到国人的视野,奇怪的是,也还是不大有人谈论中庸,又似乎它原本就不值得我们谈论。这真像宿命:2500年前,孔老夫子就感叹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依他老人家的意思,中庸是何其伟大,可惜在当时能理解并坚持的人非常少;建国至今,中庸更像马戏团里玩溜竿的猴,一溜到底——多少国人直接将之等同于"好人主义"甚至  相似文献   

10.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庸”的考证和推敲探究出中庸的原义,并通过对儒家对中庸的追求,展现出中庸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庸的境界,使其更具普遍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句中之"壹戎衣"当作何解,目前尚未有定论。前人普遍按字解,谓"一穿军装";或按"壹戎殷"解,谓"一用兵灭商"。通过对字音、文义及相关材料的系统考辩,此处之"壹戎衣"当写作"殪戎殷",取"灭大商"之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中庸”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中庸”考释杨福泉据现存史料,“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且仅出现一次。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哲学与道德规范,中庸的要义究竟何在?千百年来,聚讼不已。今天来看,似乎仍有研讨的价值和必要。从中字字源看,中的本义是指在中央旷地的旗帜(或徽帜)...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衣锦褧衣"。《说文》中有"衣锦檾衣",是说引《诗经》。《礼记.中庸》中有"衣锦尚絅",是说引《诗经》。本文从"檾"、"褧"、"絅"三字的音义关系入手考证"衣锦檾衣"、"衣锦褧衣"与"衣锦尚絅"三者关系,同时对"褧衣"作一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16.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诚”是《中庸》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庸》赋予了“诚”以本体论的意义。“诚”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桥梁,“诚之”是道德修养的功夫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对《中庸》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庸》中的"五行"思想;《中庸》"诚"的思想;"诚"在《中庸》中的"一以贯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五行"和"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子禾 《中文自修》2010,(1):49-49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他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虽然很难,但通过努力还是可以成功的;出仕当官虽然可以有丰厚的犀禄,但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可以弃之如敝屣;白刃加颈时膝盖会发软,坦像子路这样的人,还是能视死如归;只有中庸,这宇宙间极致的真理.吾似平常,却是最难获得的珍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