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叶太平寺泉眼曳,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曰一为野同谷七歌冶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曰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黄精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太平寺泉眼》,意在幻想登仙而设想种黄精;一为"同谷七歌"之二,是因饥饿难忍而挖黄精。古今注释多将其单纯作为一味中药来解释,未能揭示其仙家文化的特殊含义,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诗的正确理解。实际上,杜甫以黄精入诗,闲适的时候想到种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羽化登仙;困顿的时候想到挖黄精,是因为认定此物能使人辟谷休粮。归根结底,不论是种黄精还是挖黄精都是由黄精承载的神秘文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甫作于乾元二年流寓秦州期间的一组咏物诗占了他全部咏物诗的1/6,集中咏写边邑深秋的弱小细微或病残废弃之物,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与其本人前期咏物之作以及传统咏物诗明显有别的特色。杜甫的秦州咏物诗扩大了咏物诗创作的题材,丰富了咏物诗的表现手法,开辟了咏物诗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黄光 《天中学刊》2005,20(4):80-82
饱经变乱创痛的杜甫,迫于生计,携带一家老小来到秦州。困厄之中,诗人发出身世萧瑟的一己哀叹,但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周遭社会。诗人的拳拳忠君爱国之心,忧虑军国大事、平民百姓疾苦的博大仁爱胸怀,在秦州所作的咏物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过后,杜甫携眷西行,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诗歌中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乐观而孤独的旅客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秦州杂诗》是杜甫流寓秦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五律组诗,其思想情感是丰富的,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一是歌咏山川风物之貌;二是抒写感时伤乱之情;三是慨叹身世飘零之悲;四是流露隐居避世之意;五是抒发牢骚不平之怨。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谷时期是杜甫生活境遇最为沦落,心态最为愤懑悲凉的时期,其有关同谷的诗歌创作,数量虽然不多,却以诗人审美趣味的转移及新的审美风格的形成,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常引丑陋、阴森、恐怖等诗歌意象入诗,多嵌入"恐"、"死"、"悲"、"惨"等字词,多借五古的诗歌形式,多押仄韵,营造出极为萧森凄冷的艺术境界。诗人摛幽诀奇,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奇特的想象,通过描绘峻绝奇险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凄楚悲凉的情感时,气势凌厉、意境阔大,给人以奇崛豪宕的美感。这一新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杜甫沉郁写实的风格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说了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诗旨。这组诗中一再申述了诗人卜居归隐的意愿。文章依据组诗的有关诗句,再结合其它资料,说明了生计艰难、远祸藏身,特别是对君王和政局的失望,是杜甫决定弃官西行、卜居归隐的原因。杜甫虽已弃官,但关心国事仍一如既往,对安史之乱的尚未平定和日趋紧迫的吐蕃入侵,表现出极大忧虑。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秦州期间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纯粹个性化的时期,诗歌中具有了明确的悲剧化体验,这种体验在咏物、写景等诗歌中有所表现,尤其是在占其秦州诗歌总数五分之一的“遣兴”诗里有更为系统鲜明的表达。杜甫流寓秦州时的诗篇在内在精神和艺术规范方面都出现了新变,这些新变可视为杜诗在杜甫弃官之前和入蜀之后的一个转折过渡,这种转折变化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作家审美心理变化的产物,因而此前作品中较为淡漠的悲剧意蕴在秦州与之后诗歌里得到了明显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过对杜甫诗歌《木皮岭》的赏析,揭开披着神秘面纱的昆仑山到底在哪里的千古之谜。今年我在陇南市成县,看到《成县县志》,县志上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木皮岭》,读了几遍,有了惊人的发现。诗人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由秦州(现在的天水)到同谷(现在的成县),就住在同谷县外十公里外的飞龙峡,飞龙峡下边有个飞龙瀑,飞龙瀑旁有个凤凰台,凤凰台有一个村叫凤凰村,杜甫就住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后,就在十二月一日,杜甫又整理好行装,从成县出发去成都。  相似文献   

14.
同谷(今成县)可考察的明、清、民国评杜诗碑有12通,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明代以来,在同谷的仕宦文人用自己的诗歌(包括题跋)艺术诠释杜甫"诗家门户独高风"之特点,尤其表达了对杜甫同谷诗的精湛理解,体现了对杜甫由秦入蜀诗作"大雅一删妙化工"的极高艺术鉴赏力。这些诗碑的诗学意义在于:评述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具有独到性;指出杜诗特别是杜甫"同谷诗"在诗意上的隐含性;展现杜诗及"同谷诗"写实视点的超越性;其观点在研究杜甫"同谷诗"方面具有不可忽略性。  相似文献   

15.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作于杜甫处于穷愁绝境之时。这组抒情诗的意义在于:展示了诗人当下复杂不平的心态,真切感人;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动人的传达;标志着杜甫前、后期思想转型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6.
杜甫改诗     
唐代大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年春天他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那天正值春暖花开之时,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心情非常好,他来到临江的一家酒家,凭窗而坐,要了一壶酒,对着一江美景,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意境、情感、韵味、形象、语言五个方面简练地分析了杜甫五律组诗《秦州杂诗20首》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杜甫善用"自"字,爱用"自"字,这会不会与他的性格、思想、行为有关呢?杜甫的这些带"自"诗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杜甫的这些带"自"诗在杜甫的诗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并且分布比较集中,反应出了杜甫的性格和行为及当时的情感状态。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略论杜甫的“戏”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戏”字诗,从内容上看,含义深邃,丰富多采;从形式上看,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学意蕴上看,既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也重视诗歌的继承和创新。“戏”字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这是杜甫对我国诗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杜甫<同谷七歌>创作于其人生最为困顿的流寓同谷(今甘肃成县)时期,生活的切肤感痛使这首诗作形成了独特的有我之境.作品感情的异常沉痛愤激,给其中之"我"赋予了独立人格;而关切战乱时局、显露忧国忧民的赤心、表现不定的命运转换和人生遭际的变数,使"我"的主体意识与客体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