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丹 《声屏世界》2006,(3):67-67
在南昌有几大电视和平面媒体都在做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听上去很美,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遇到不少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各个媒体的民生新闻取材雷同,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大同小异。如反映市民遇到的停电停水事故、出行不便、住户投诉、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报道所采取的手法基本接近,主持人“说”、“调侃”、“幽默”的风格并无本质区别。这就形成了民生新闻刚刚摆脱了传统新闻取材“跟风”问题、表现形式“说教”格式,又掉入了另一种更为狭小的竞争空间,给观众的印象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发掘,这种非健…  相似文献   

2.
丁贤飞 《新闻世界》2011,(12):27-28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给人以启迪和美的感受,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结合实例,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对新闻标题的制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并分析了新闻标题制作的误区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崛起的中国呼唤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闻传播事业。当代中国传播业的发展需要学习欧美先进的新闻理念,同样更需要培育能够宏扬华夏文明的舆论工具。这是与时俱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这里所说具有民族特色的新闻事业是指:当代我国的新闻传播应当在新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的写作,标题、版式的制作等方面,吸收一切有利于传播的传统元素,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利用民族手段影响受众,进而达到传播信息,弘扬传统文明的双赢效果。原因有  相似文献   

4.
5.
6.
理性之美:新闻语言的不懈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许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的色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编》2009,(2):41-41
当前,新闻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新闻传播目的论。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说话"。另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报告事实"。他们都是单一新闻传播目的论者。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是"报告事实",即  相似文献   

8.
李红 《新闻前哨》2006,(9):47-47
一、情感美 民生新闻来自生活,内容多是百姓生活的话题。因此,民生新闻标题应当具有情感美,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走进采访对象内心,体现对采访对象的人关怀,是编采人员对采访对象的情怀,并以这种情感与观众进行心灵交流,让观众情感得以升华。二是通过鲜明的观点对市民的生活进行具体服务和引导,体现的是传对受的关心、关怀与关爱。  相似文献   

9.
言靖 《东南传播》2010,(8):66-69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报纸要在新闻解读上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审美诉求,从而抓住受众。《南方周末》一向以评论见长,出色的影响力首先归功于评论主题的选择和表现上。从审美诉求来看,严肃理性、指斥时弊、消除喧哗、人文关怀正是其主题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具有真实可信、方便易行、收视率高等优点,成了各大媒体的“香饽饽”,广受青睐。但是,隐性采访的广泛运用在为传媒行业带来种种效益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本身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人文精神引领新闻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新闻界》2007,(4):60-61
本文就新闻媒体以及新闻记者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从而在新闻实践中运用人文精神的理念引领新闻文化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平时生活中,人们通过新闻传播这一有效路径了解时事和获得信息,新闻传播是否体现人文关怀成为平民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之一。体现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一大重点,将生活事件真实地报道给受众是新闻媒体的一种责任。所以,新闻媒体如果想要增加威望,就必须做到在新闻传播中体现人文关怀。此文章将从三个角度就新闻传播体现人文关怀这热点话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的进一步加强,关注人和体现人文关怀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本质和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当代新闻传播工作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新闻传播以人文关怀为价值标准,既能真实客观地表现外部世界,倡导回归到人类的真善美,也有助于新闻传播和社会的和谐建设。本文指出了人文关怀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据此分析了当前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倡导在新闻传播中注入真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拍摄前摄影师的思考影响着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主旨深度,而新闻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独特分支,其确定画面前的瞬间思维可谓十分重要。到位的思考与创意思维决定了摄影报道中的事实新、时间新、角度新;审慎的思考与缜密思维使作品绝不含沙射影表现主题;作品中恰切的瞬时形象更是受众透过理性事实升华个人感触的关键。摄影前的瞬间思维决定着作品的价值,作品中渗透出的人文关怀延续着新闻摄影的魅力;二者共同铸就了新闻摄影的灵魂,承载着形象纪实的永恒之光。  相似文献   

15.
郭军 《新闻世界》2011,(5):12-13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名新闻媒体编辑人员,要义不容辞地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成员中宣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宣扬人文关怀;用健康积极的新闻作品感染读者。编辑要在新闻选择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在新闻编辑中要尊重当事人,在版面设置上凸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孙阳 《新闻世界》2010,(11):62-63
民生新闻走过了人见人爱的亲民性初期,进入到过于琐碎化而屡被诟病的阶段,面临"生存危机"。民生新闻到底该向何处走才能走出一条"生路"、才能在"后民生"时代继续保持活力?本文将对民生新闻的现状、民生新闻的弊端、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等三个部分进行梳理,提出民生新闻"融入主流是必然趋势、强调策划是生存之本、舆论监督是制胜法宝、人文关怀是终极品格"的观点,以期能为民生新闻找到走出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靖娇 《大观周刊》2011,(19):66-66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焱的期望需求。内容零碎、避重就轻;批评报道表面化;报道肤浅、缺乏深度;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是目前民生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做到平衡心态,客观报道;转变播报方式;转变主持风格,才能使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捏造事实、以讹传讹、欺骗受众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媒体一次次成了叫喊“狼来了”的牧羊人,且毫不在乎,因为话语权掌握在他们手中。为了收视率,为了发行量,为了名利双收,话语权一次次被滥用,尤其在新闻舆论监督中,滥用话语权现象更是屡有发生,最集中体现在媒体对于新闻事实的评论之中。  相似文献   

19.
浅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俊 《新闻传播》2010,(1):56-56
笔者结合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问题,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思索,探讨我国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剑 《新闻世界》2011,(3):148-149
随着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社会新闻大量出现,这类新闻以关注民生、贴近性强,而为读者所赞誉。但随着报业竞争的愈演愈烈,不少报纸在报道社会新闻时,为了获得读者的注意,扩大发行量,过度突出此类新闻的惊悚性,以至于形成新闻伤害,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社会新闻必须突出人文关怀,而且应当贯穿于整个采编过程中,从稿件遴选、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