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一九三二年十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留在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转战途中成立了红二十七军。当时皖西地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十分险恶。经过红二十七军一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成功地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自己,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其他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根据地以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支功勋卓著的部队到底成立于何地,从现有资料查看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2.
刘畈会议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皖西根据地的坚守和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唱响时代主旋律的重要体现。舒传贤作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六霍起义的领袖,在安徽革命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书写了霍山县和皖西地区革命斗争的辉煌一页,还促进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文章通过梳理舒传贤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路径,提升了舒传贤个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助推地方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扬;于此,深度挖掘了地方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开拓传播红色基因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皖西民歌指的是流行于六安一带的民间歌曲,皖西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语言文化孕育了皖西民歌内涵丰富的风格特质。基于皖西民歌内部音乐风格的差异,拟将皖西民歌分为两大音乐方言片:江淮方言片(包括六安市区、舒城、霍山)和中原方言片(包括霍邱、金寨、寿县),并从语言和音乐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风格差异。对皖西民歌音乐表现形式、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也进行了分析,它们共同构成了皖西民歌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5.
1945年2月17日,绥蒙解放区是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绥蒙地区在新形势下的一个发展。绥蒙政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在绥蒙解放区大力开展营业税的改革、流通货物税收的管理等一系列财政税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为扩大和巩固绥蒙解放区、促进绥蒙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物质和人力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皖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首次根据区域环境地貌特征,将皖西分为三个环境-经济发展带,并就各带可持续发展对策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皖西翁墩剪纸艺术的源头分析,这门艺术是皋陶文化和楚文化等皖西历史文化艺术在当代的一种再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崛起和发展历程,都摆脱不掉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各因素的影响,皖西翁墩剪纸艺术也不例外。皖西剪纸艺术的发展年限并不长,真正的弘扬和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一门满足百姓审美精神需求的艺术,皖西翁墩剪纸艺术最为突出的用途为装饰。  相似文献   

8.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南满根据地创建较早,从原中共辽宁省委、安东省委到南满分局的建立,根据地的党建工作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南满根据地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不但巩固发展了南满根据地,其在工作中所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税收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外有外族入侵、内有反动镇压的不利的条件下展开的。因此,它的税收呈现出战时性、临时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税收的不规则性、统而不统以及其本身特有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0.
台静农上世纪20年代回故乡霍邱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后来选择其中的113首情歌结集为《淮南民歌集》刊印。这些情歌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看,都具有明显的皖西地域特色,事实上属于皖西民歌。另外,台静农对民歌理论和收集方法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他对皖西民歌的收集整理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革命传统文化是我党创造的先进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老区高校在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并独具优势.通过挖掘、整理、提炼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其职能使命.在促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可避免大学的同质化发展.在促进老区文化社会发展的同时可推动大学自身形成区域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贺州市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自身条件所限,贺州市革命老区发展相对缓慢.文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贺州市革命老区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建设,通过创办革命报刊、进行文艺宣传、举办干部训练班、开办平民夜校等,在根据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党政军干部,推动了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促进了左右江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播,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东江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势、客家人的文化特征、趋于破产社会经济及反抗压迫的传统,是东江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的地理和文化基础,也是中共革命在东江地区得以长期坚持和发展重要条件。同时,东江革命根据地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兼容精神、开拓创新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东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富有自己的特色,它面向劳苦大众,为土地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普通教育和干部、平民教育的文化教育类型及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现阶段革命老区的文化教育仍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区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白军开展分化瓦解与政治攻势。川陕革命根据地各级党组织通过加强对火线白兵的政治宣传、开展对白军俘虏的政治攻势、重视对白兵亲属的教育引导、优待白军投诚士兵和白区专门人才等具体工作,分化瓦解敌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为夺取革命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广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广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迫切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与传统旅游资源的良性互动、旅游产品类型的多元化、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国际红色旅游资源的对接、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结合、主题形象的确立与传播等方面对广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在它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军由初入川时的14000人,发展到80000人左右;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封建主义盛行的川东北地区,女子们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最大的女子独立师,投身危险重重的革命事业,并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研究当年党和红四军该地区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对当前我们正在全国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特别是广大西欠发达地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基本理论,坚持以新民主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为指导,在服务于整个红色革命运动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妇女工作。井冈山时期的妇女工作对各个革命根据地妇女工作的开展及以后中国妇女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具有示范和里程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挖掘东江革命文化内涵 推进东江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入挖掘东江根据地革命文化内涵,推进东江文化研究具有现实与学术之双重意义。研究东江革命文化,首先要关注革命先贤群体,这既有领袖人物,也有谱系丰富的地方精英;其次要探究中共政权、各类群团组织所构建的宣教网络进行多形式、多层次革命宣传活动,再现东江民众普遍觉醒、投身革命抗战的光辉历程;再次要研究东江传统文化在革命年代所发生的异化与创新;最后要关注革命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