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每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稿件发出后能被报社采用,但良好的愿望却常常事与愿违。尽管有些新闻事件和写作手法都不错,但就是摆脱不了“靓闺女”找不到“好婆家”的困惑,本来挺好的新闻却不能实现它的社会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投稿人没能做到有的放矢。我的体会是:一、要选准报纸。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报纸的种类日益繁多,而各家报纸的功能和定位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它所需要的稿件的内容、体裁及写作风格。如党报,政策性、时事性较强,突出舆论导向;晚报则生活气息浓厚,尤其突出城市生活及消费导向;各种行业报纸也是各有侧重,从发稿角度来说,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党报投稿就该首先考虑到它的政策性、严肃性及导向性;为晚报投稿则应注意它的生活气息及知识性、趣味性;为行业报纸投稿自然要注意行业特点,如果无的放矢,恐怕多是泥牛入海。由此可见,要想提高稿件的“命中率”,选准报纸尤为重要。二、要选对版面和栏目。一张报纸,不仅有很多版面,也有内容丰富的各类栏目,如果投稿只选对了报纸,而选错了版面或栏目,也会使稿件杳无音信。因为每个版面及每个栏目所刊稿的内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只要有针对性地把稿件投向最合适你的稿件的版面和栏目,做到“看碟下菜”,才能有效...  相似文献   

2.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3.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4.
给报社写稿,虽不要求书法水平,但也不能字迹太潦草,其码要保证编辑顺利、痛快和明白无误地编阅稿件。所以,通讯员或报道员首先要切记字迹勿潦草。其次是认真检查审核稿件。编辑部经常接到让人啼笑皆非的稿件。要么堂而皇之地空字,要么过分马虎粗心,结果有的人名、地名,术语等漏洞百出;有的语法、错别字比比皆是。稿件写好后,自己起码要认真检查一遍,然后请有关部门审核把关。再者,有关格式问题也应注意。新闻稿件,最好抄在方格稿纸上,便于编辑计算数字,也便于编阅。一张纸,切勿抄写两篇以上新闻稿件,因为报社按“□”编稿,如果不是一个“□”的,可能另一篇因为不对“路子”被浪费了。  相似文献   

5.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8,(10):71-72
初学新闻采写,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依旧懵懵懂懂,找不到其原因何在,同样的错误下次仍然照出不误,这就不能不想点办法了。我们寻思:初学写作者从教材上学习新闻采写时,往往只从理论上知道“应该怎样写”,却很难从实践上懂得“不应该怎样写”。于是,对自己稿件中的问题也就容易陷人“灯下黑”,更拿不准稿件不被采用的关键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6.
因为我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多篇报道,周围的同行们在羡慕我的同时,希望我能给他们介绍介绍经验。虽然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要想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发稿,胆子一定要大,瞄得一定要准。 所谓胆子要大,就是要有勇气把投稿的目标对准中央级及国家级的“大报”。试想,不敢给”大报”投稿的人,又如何在“大报”上发稿呢?话说回来,如果要想在“大报”上发稿,仅有勇气是不够的,稿件的质量还必须得过“硬”,对于没有“份量”的稿件就没必要给“大报”投寄,免得“竹篮打水”。几年来,我先后有多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7.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新闻报道20多年,在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章两三千篇,获好新闻奖30多件次,按说也算得上是一位老通讯员了,写稿经验也积累的不少了,然而时至今日,有些稿件凤寄出去仍石沉大海,为此我曾不止一次苦恼过,那么投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呢?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我认为导致投稿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八个方面,并为此提出了四项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失衡的天平-关于“一稿多投”现象的合理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著作权法》颁布前的《图书期刊管理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中规定:“向国内期刊投稿,可以不签定合同,但作者不得一稿多投;期刊应在收到稿件后30天内通知作者是否采用,如过期不通知作者,作者可另行处理。”对于“一稿多投”持鲜明的反对态度。此后颁布的《著作权法》虽没有“不得一稿多投”的字样,但仍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这一规定对报刊社和作者都提出了义…  相似文献   

10.
有些通讯员总要在来稿上附上要求编辑照顾编发之类的话。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把压力变动力,把功夫用在提高稿件质量上,用在发掘“重大活动”的宣传价值上,而不能靠向编辑“诉苦”来谋求上稿。从寄给我个人的稿件看,除少数确实不错,是作者针对编辑的版面而写外,其余的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具备宣传价值,但文字粗糙,陈言连篇;另一种是无宣传价值,或者是“马后炮”,或者是没有深度。由此,我不禁想起清朝袁牧所作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警语名句,我们在写作上应提倡“头未梳成不许看”的认真态度。对属于抓准了问题、事迹过硬但没有写好的,作者应从立意、选题、结构、文字表达上下苦功,做到不满意的稿件不给别人看。编辑好比理发师,如果面对的都是杂乱无章的“头”,对每篇稿既要“梳”又要“理”,那么,时间不允许不说,每篇稿都要动脑修改,思维也有限。所以说,通讯员应当养成从严写稿、投稿的习惯。 不可否认,对来稿多但质量一般的,为鼓励其写稿积极性,编辑有时从中挑选出略好的作反复修改后当“配角”编发的情况也是有的,但那是少数。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包括记)常把稿子投到报社后不能见报的情况称作“泥牛入海”。这需要通讯员重新审视所写稿件,认真分析不能见报的原因,对症下药,再作修改,使稿件见报,从而把“泥牛”变成“金牛”。办法有三: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13.
仲志远 《青年记者》2008,(10):15-17
草极新闻来自于民间。一般-来说,多半都是来自于媒体机构专业记者之外的社会各个阶层,牵涉面相当广阔,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记者群体,因为记者的社会接触面毕竟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广。谁都知道,记者的稿件会因为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禁忌而被删改或“枪毙”,官方渠道不能发表的稿件换之以另一种面目——草根新闻——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4.
高晓林 《新闻三昧》2005,(12):50-51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见报率”,进而如何把一般的新闻稿写成重点稿件或登上报纸的头条呢?这是有志新闻事业的通讯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发表了工人日报社科教周刊部主任高晓林的章《“小题大做”:通讯员必备的“技巧”》,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通讯员写出上乘的新闻稿件,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而听一听编辑一线的指挥员、掌握着稿件“生杀大权”的部主任的忠告,是会大有裨益的。[编按]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1977,(4)
活着为革命,生命值千金;活着为个人,不如一根针;是金还是针,行动作结论。最艰苦的担子争着挑,最困难的事情抢着干,最关键的时刻带头上,最危险的地方冲在前。咱们打井就是同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作斗争,一分钟也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困难也要上。“一穷二白”不怕,怕的是没有革命雄心;失败挫折不怕,怕的是没有革命毅力;千难万险不怕,怕的是没有实干精神。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手记     
对准目标“狠射门”我是个通讯员,也是个业余作者,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些稿件被省内外报刊先后刊用,别人问我有啥门道,我说:“对准目标狠射门。”投稿和射门一样,要有不甘失败的决心和信心。记得我刚开始给一家报纸副刊写稿,寄一篇退一篇,寄两篇退两篇。不知是我的决心感动了编辑,还  相似文献   

17.
据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4月2日载:该报一周统计,接待送稿人员90人,寄给私人稿件105件。“送稿热”令编辑们很伤脑筋。作者写稿,都盼着发表。但要想做到“弹无虚发”,根本是不可能的。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不能保证篇篇精彩,如不适用,祈代扔掉。”鲁迅先生每每投稿,也不指望倚名必登,更不盛气凌人,并表示:“决不认偶一不登而放笔也。”这种正确对待用稿和尊重编辑的胸怀,是多么地难能可贵。然而,有的通讯员投稿不  相似文献   

18.
这次事件使该实验室的发展遭到很大挫折,小组的8位研究生都对发展前途有忧虑,整个组在最近几个月的期刊投稿都面临着由于不信任而遭到拒绝的局面,将来这些学生如何健康成长和获得学位是目前药学院和学校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头一个伤脑筋的是发现不了新闻线索,选不好题目,感到被报纸采用一篇稿件太难.殊不知,编辑也常常面对众多稿件,为选不出适合编用的稿而犯愁:有些稿件内容充实,文字通顺,但不符合报道中心;有些稿适合当前宣传要求,而内容却单薄,写得又一般。一篇稿件能否见报因素颇多,见报的标准首先一条,得与当前报道精神相吻合.有经验的通讯员,在发现一条新回线索之后,先要动脑筋琢磨一番:要撰写的稿是否有针对性,会引起什么社会效果。经过思索确定的题目,写成稿件刊用率就高。反之,盲目地写,靠“撞大运”,结果常常是“无效劳动”。提到选题要有针对性,有的通讯员可能说,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到了。甭说给报纸、电台投稿,就是为厂里的广播、板报写稿也得有的放矢呀!此话有理,搞宣传工作都懂得这个道理。但针对性不强且先不说,针对面如何就值得研究了。在通讯员的来稿中,不是站在全局而是站在局部说话,是不能采用的  相似文献   

20.
台刊“投稿须知”的启示彭援军最近,笔者见到台湾《现代营建》杂志社的“投稿须知”,读后感慨颇多,深感值得大陆报刊同行借鉴。尽管《现代营建》是一家很专业的杂志,但它对投稿的约束性条文,却使各类报刊对待投稿有着普遍意义。这里让我们边看边议。“一、稿件均需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