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溪卧游录》中曾说:“凡人多熟一份世故,即多却一份机智,多却一份机智,即少一份高雅。”“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想来这便是一种从容的心态和能以明月为镜而自照的雍容,令人为之着迷。  相似文献   

2.
[原诗]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相似文献   

3.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四五二——五三六),字通明,丹阳称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年少时好读书,钻研道术。年长以后博览群书,传说他“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隶,好著述。齐高帝作相,曾引他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永明十年辞官,隐于句曲山(即今茅山),自号“华阳隐屋”。梁武帝即位后,屡次聘请他,他不肯出山。但国家每有大事,总要去向他求教,时人称他“山中宰相”。死后谥为“贞白先生”。陶弘景与齐高帝萧道成不同于一般的君臣,陶弘景隐居后,收到皇帝劝其…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进而创造出一种富于东方韵味的含蓄美。在绘画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深山藏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便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表现特点。同样,作为中国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古代诗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在其创作中也贯穿了这一表现方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空旷而清幽的意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表面说的是隐者就在这座大山中采药,具体位置不知道。然而“,云深不知处”,面对茫茫白云,深邃杳霭…  相似文献   

5.
云雾缭绕的松林中,一行者似乎正向一小童询问着什么,远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这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呈现给我们的清新画卷。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寓情于问,十分精妙。诗人与童子的三问三答融于五句诗中,干净利落,内容丰富练达。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隐去诗人“你师父在吗”之问。第二句用“言师采药去”作了轻松回答。第三句“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诗人“到哪里采药去”之问。第四句“云深不知处”之前,隐去诗人“山中何处”之问。按理三问三答至少需用六句,方可把此事表达清楚,而诗人寓问于答,把问句隐含在答语中,短短三…  相似文献   

6.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我在松树卡问童子:“你师傅哪里去了?”童子回答说:“采药去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山里哪个地方呢?”“深山到处都是白云,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1、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邶风·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子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子的美丽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位忧国忘身、武力超群、英勇豪迈的“幽并游侠儿”的英雄形象。2、诗人自己的形象。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生活的描写,我们窥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3、诗歌中所描绘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怒涛扁舟等,都是诗歌的形象。杜牧《山行》中的山中景色,山路、白云、人家、红叶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经霜的枫叶最具神韵;马致…  相似文献   

8.
初读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一问三答,平白如话,却被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教学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难点值得挖掘呢?从题眼"寻"字深究:诗人到底在寻什么,仅仅是隐者吗?诗,浅显易懂,而诗人,历尽沧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只"字,近在咫尺;一个"深"字又遥不可及。情感在强烈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9.
【单元描述】亲爱的同学们,新的一单元学习又开始啦!这一个单元主题是"用心感受生活的乐趣",共有五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养花》《古诗二首》《山中杂记》,两篇略读课文:《爸爸带我去爬树》《美猴王》。这五篇课文涵盖劳动之趣、田园之趣、动物之趣、山间  相似文献   

10.
杨淳茗 《初中生》2009,(4):27-29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1.
<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短短十字却意蕴无穷.张奠宙教授曾解释:"这体现了数学上的‘存在性定理’."而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是高中"二分法"的基石,笔者灵感亦由此而生,对于一类已知函数恒成立求解参数范围的题目,若采用常规方法,便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殊不知恰恰于云深不知  相似文献   

12.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解读外境,拓展诗情空间解读诗歌的象外之境,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在诗情,因为诗歌的象外之境是建立在诗歌有形材料组建的精妙内蕴之上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简单的四句诗,交代了诗人和童子对话的场景,其间并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众所周知,抒情是诗歌的最大特点,塑造形象是诗歌的一贯手法。但我们从《寻隐者不遇》中无法感知诗人所抒何情,所塑怎样一种艺术形象。所以我们必须悉心推敲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全诗采用记叙的表现手法,仔细把握,我们发现记叙的过程中缺少一些内容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是我国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恬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其中《饮酒》之五,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称得上是他的代表作。诗的原文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15.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胡军  相似文献   

16.
一首古诗中必然有些字词学生已学过,有些字词学生未学过,这就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字词帮助理解未学过的字词.但是即使已学过的字词,在这首古诗中的意思也未必同以前那首古诗中的意思一样.如:《寻隐者不遇》中的“只在此山中”和《题西林壁》中的”只缘身在此山中”.前者的“只”作“就”讲;后者的“只”作“仅仅  相似文献   

17.
施肩吾是中唐时代一位隐逸兼道士诗人,在他现存的诗集里有相当数量的描写隐逸之趣的作品,且多具有清幽之气。然而,他还作有30余首内容艳丽的、以抒写两性相思离别之情为主的艳情诗。施肩吾以隐者作艳诗,本已令人称奇,更甚至其艳诗"能道人意中事",情思宛转,哀艳缠绵,令许多诗评家为之赞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王维思想及生活道路的了解,可以发现,《竹里馆》一诗表现的并不是隐者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而是作者以“独坐”竹林“长啸”“弹琴”的阮籍自况,表达的是诗人一种潜隐心底的沉郁与孤愤。  相似文献   

19.
“风头、猪肚、豹尾”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的标准。而古人写诗,对诗的结尾也颇为讲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便可发现.其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下面九种。一、自然式这种结尾随着诗人所叙述的事件的结束而结束,使人读了有一种贴切自然的感觉。如: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四句,一问三答,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便记述了他走访隐者不遇的全过程,显得结构完整,又真切自然,具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陶渊明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曹丽环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对我国后代诗人影响很大。一提起陶渊明,人们就会把他和“隐逸”“淡泊”“脱略世故”等联系在一起,钟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陶诗论者大多也认为了是“闲适的”“浑身静穆”的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