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旭,44岁,来自河南开封;刘刚,29岁,来自东北黑龙江。因为执著于音乐梦想,他们在京城"北漂"。2010年9月的一天,一段"粗制滥造"的视频被挂在网上,传播速度却以几何数字疯涨,王旭和刘刚"赤裸裸"的本色音乐,感动无数网友,2011年他们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旭日阳刚"扬名音乐江湖。  相似文献   

2.
张磊 《湖北档案》2010,(4):43-45
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翻译者不负责任地翻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  相似文献   

3.
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从早到晚,不论是打开收音机电视机,还是在大街、小巷、商店、餐厅……每时每刻都可以听到音乐。但是音乐的创作者——作曲家和作词家,除去他们谱曲作词发表时,得到寥寥无几的稿酬以外,并没有因为他们的作品为人们所喜爱,被广泛传播使用而收到应得到的报酬。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或地区都早已改变了,因为那些国家或地区都有了版权法,并且建立了音乐作品版权管理组织,保障了音乐创作者应当得到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  相似文献   

4.
正电视是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它是以画面为基本元素,与声音共同构成了电视语言。如今,电视节目的种类多种多样,而电视纪实作品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电视纪实作品,又称为电视专题片,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果说新闻节目是电视台的支柱,那么,电视专题就是电视台的血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大批堪称艺术精品的电视纪实作品《沙与海》、《西藏的诱惑》、《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和《望长城》已经冲出国门,并掀起了中国纪实作品的新运动。电视纪实作品中的声音主要包括语言、音乐和音响三部分,也叫做声音三要素,语言是用来表意的,音乐是表情的,音响是表真的,他们一同构成了丰富的声音世界。电视  相似文献   

5.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部 文学作品,都 是以真实的形 象生动地反映 时代精神而显 示出应有的价 值。这也是文 学创作的最基 本规律。换句 话说一部大型 的优秀作品就 是反映时代的 一面镜子。在 反映重大历史 题材的作品 中,它的时代气息就应该表 现得真实可 信,这对于以画画、音乐等手段的电影和电视剧来说,也是 如此。 正是由于这种缘故,有些在枪林弹雨里、在空中无翼而 飞的武打片,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冷落,不知道是由于电视 电影导演的知识浅薄,还是他们不了解作品反映时代的真实 情况,我们有些“获得好评”的影片,使用的音乐不符合片 中所反…  相似文献   

7.
冼星海是一位多产并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为中国的新音乐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被称为"人民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8.
当年在创作《梁祝》的时候,我和陈钢先生(那时候是陈钢同学)两个都是年轻人。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小提琴,我不是学作曲的,当时,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吕其岑(香港的指挥家)与我都是同班同学,现在都成为教授了。我是从浙江越剧团来进修的,他们是从附属中学上来的一年级学生,我们因为拉小提琴,学习的是西洋音乐,用的教材更多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我们也学得很起劲。  相似文献   

9.
刘晓博 《军事记者》2014,(12):60-60
考察媒体发展的进程,会发现任何时代"新"的媒体都是融合媒体,且基本上都会将当时已存传统媒体的功能一网打尽。报纸:从手段上看,报纸融合了文字、图片,构成图文并茂;从内容上看,报纸融合了新闻、评论、广告与文学作品。广播:从手段上看,广播融合了文字与声音,构成声情并茂;从内容上看,广播融合了新闻和各类音乐、曲艺作品。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的音乐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有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并集中体现于他们各自的哲学思想中。虽然各学派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对音乐进行研究,也都得出了不尽相同甚至是相悖的观点,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人类心灵和情绪的影响,这与现代音乐治疗的基本出发点不谋而合。古希腊音乐美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治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文学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人类的每一种想法,都可以构成作品的主题。电视专题片也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对主题的要求是没有限制的,唯一的着眼点,是看它对观众是否有价值。有人讲,音乐中的无标题音乐、诗歌中的朦胧诗、小说中的意识流、绘画中的抽象派,是没有主题的。其实不然,这类作品的思想体现不管多么朦胧、模糊,其中也总有一种思想,乃至一种意念的表达和流露,而这种思想和意念,就是它的主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中央提出"走转改"以来,各个单位在连续几个月里动作都很快,积极组织记者下基层,出专栏专版,确实也刊发了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作品。李长春同志最近对这个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作了批示,强调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13.
刚刚恢复高考时的一批对音乐有着孜孜追求的青年人,凭着上山下乡的人生磨砺,通过音乐理论和技法的武装,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艳阳天。但接下来的一届又一届青年学生越来越重技法和技巧,在民族民间音乐修养方面却越来越薄弱。结果技巧再好,作品也没有生命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琴童数目呈逐年上升之势,他们对各类乐器的学习和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这无疑对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是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应该看到目前社会上学习小提琴…  相似文献   

14.
罗春 《青年记者》2010,(14):23-24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网络歌曲走进了公众的音乐视野,与传统音乐不同的表达方式似乎奠定了网络音乐"俗"的本性。然而近两年来,网络歌曲俗得有些离谱了,有些甚至低俗、恶俗。  相似文献   

15.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10,(12):86-87
要求从事采编播的同志出手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精品,那是不现实的。不要说我们,就是那些著名的大作家,也做不到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事实上,做新闻工作的尤其是做广播新闻工作的,出精品更难。因为他们的工作讲时效,要快。“慢工出细活儿”对他们不适用。他们需要“快手出细活儿”。活儿要做得又快又好,还得精,这能不难吗?因此可以说,日常播出的那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大路货”。  相似文献   

16.
李佳琳 《新闻窗》2010,(2):80-81
音乐作为动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为人们所公认。音乐在动画影片中的魅力我们已经感受甚多。好多影片放映过很久,其中的音乐、歌曲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作品。动画和电影电视一样,都是一种视听艺术,是二者的结合。动画音乐是动画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对音乐-戏剧观念作了全新的阐释,尤其在这部歌剧中,布莱希特首次提出"现代戏剧是‘辩证戏剧’[1]"的主张。"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辩证戏剧"的核心,主张的是戏剧的感情效果让位于理性效果。文章把"间离效果"如何在《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的音乐中得以体现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音乐的‘间离性’"这一戏剧命题。音乐的"间离性"是为了实现"间离效果"所使用的一种音乐上的手段,最终目标关注的是音乐的社会职能方面,即引发人们改造社会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的“微侵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蓉 《声屏世界》2013,(3):29-31
"作品是著作权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作品与著作权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成语来表达,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品就是‘皮’,著作权就是‘毛’,没有作品,就没有著作权,因为著作权是通过自己创作行为的完成获得的,而创作行为完成的惟一标志就是作品的出现。"①实际上并非每一条微博内容都可以成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所以,  相似文献   

20.
廖阳 《兰台内外》2013,(5):77-78
这是一份"邪恶之徒"名单——绰号"里昂屠夫"的纳粹分子克劳斯·巴比、拥有"豺狼卡洛斯"之名的委内瑞拉恐怖分子伊里奇·拉米雷斯·桑切斯……他们接受审判时,身边的律师都是同一个人:雅克·韦尔热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