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静 《新闻爱好者》2012,(12):25-26
什么是拍客在电脑网络迅速普及的上世纪末,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在网络上惊奇地发现了大量五花八门的影像图片,内容涵盖旅游、娱乐、休闲、搞笑、整蛊、恶搞等多个方面。这些用镜头拍下他们的所思所想,记录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然后将拍到的内容发布到网上与大家一同分享的人群被称为拍客拍客一经出现,其队伍急剧膨大,拍客也从一种率性而为的举动演变成一种职业。与此同时,网络拍客的盛行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2.
王东  刘军 《青年记者》2010,(11):60-61
百度百科中对"拍客"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在互联网传统图文时代,拍客常被指称用各类相机、手机和数码设备拍摄图文影像的人群,随着2006年中国视频元年开始,拍客的涵义开始从图文影像到视频影像过渡。从该定义看,拍客作品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图片,二是图像。  相似文献   

3.
百度百科中对"拍客"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在互联网传统图文时代,拍客常被指称用各类相机、手机和数码设备拍摄图文影像的人群,随着2006年中国视频元年开始,拍客的涵义开始从图文影像到视频影像过渡.从该定义看,拍客作品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图片,二是图像.  相似文献   

4.
网络拍客心理动因及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拍客群体在结构上具有自发、趋同、随意性的特点.拍客运用影像符号将视角触及社会各个层面,执行了社会监督职能和平民代言人的角色,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诸如侵权、品位低下、缺乏人文素养等值得深思的弊病.  相似文献   

5.
"拍客"影像的传播特点 迅捷性 "拍客"以图片信息为主,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强调感知的当下性、瞬间性和冲击力.相比之传统媒介对理性分析与思考的注重,"拍客"以图片为主的传播形式强调一种影像化的视觉传播路径. "拍客"之所以能成为目前较普及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由于它比传统媒体文字传播更快捷、更生动和更形象,但这一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没有网络的完善和普及,就不可能产生"拍客"群体;同样,"拍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也促进了网络发展,使之日益成为现代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视觉化时代,图片和影像对快节奏生活的人有着更大的吸引力。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博客,播客,换客,闪客,威客,拍客等网络客文化更是层出不穷。而拍客的兴起则更是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展现图片与影像的平台与空间。  相似文献   

7.
戴浪青 《视听界》2013,(2):93-94
电视新闻已由传统的记者采集转向多元化。“拍客”新闻具有更快捷、更贴近大众的特点,是对传统电视新闻来源的补充。2010年2月,泰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开辟了“市民拍客”板块,2012年《新闻夜班车》改版后,将原先的“市民拍客”更名为“班车拍客”,与“班车时评”、“班车见闻”、“班车说法”、“班车杂谈”,构成一档完整的《新闻夜班车》。“班车拍客”子栏目自开设以来,每天至少播发3条拍客新闻。不同身份背景及职业的“拍客”拥有各种独特的资源及多元化的视角,使民生新闻电视栏目有了更多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拍客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对现存的"景观社会"有构建和消解的作用。拍客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9.
网络拍客视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时,一网名为danta 1990的网友用手机记录下了位于学校宿舍六层的地震现场,并于当日14点55分46秒在土豆网发布视频《成都地震》,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是发生在网络媒体时代典型的“拍客事件”。所谓“拍客”,指的是以数码相机、手机、DV等设备为主要工具记录影像并乐于在互联网分享的群体。Web2.0时代,作为原受众方的拍客正积极利用网络双向传播的特点,实现着“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0.
孙燕 《报刊之友》2008,(12):61-62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时,一网名为danta 1990的网友用手机记录下了位于学校宿舍六层的地震现场,并于当日14点55分46秒在土豆网发布视频《成都地震》,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是发生在网络媒体时代典型的“拍客事件”。所谓“拍客”,指的是以数码相机、手机、DV等设备为主要工具记录影像并乐于在互联网分享的群体。Web2.0时代,作为原受众方的拍客正积极利用网络双向传播的特点,实现着“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1.
卢佩 《新闻窗》2008,(6):88-89
当今视觉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对于图片和影像情有独钟;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播客、换客、闪客、威客、拍客等网络客文化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拍客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展现图片和影像的平台与空间。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普通市民由“看客”而变成“拍客”,利用网络、微博等技术随时随地将图像或视频传输到一个又一个传播终端.新形势下,公民的新闻、维权意识觉醒,不但通过眼睛发现生活、通过影像记录生活、分享情感观点的意识越来越浓厚,而且利用媒体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在拍客队伍不断壮大和对传统媒体冲击越来越强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体如何发挥拍客作用,如何更好地整合拍客资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近年来淄博电视台《手机拍起来》栏目的发展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拍客”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猛 《新闻实践》2008,(11):58-59
"拍客"作为公民传播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将自己所拍的图片与视频整合为信息上传到网络平台达到与他人共享,在传播图片、视频信息同时扮演着受众角色。本文力图从拍客的角色定位分析其对新闻媒介的作用并对拍客与公民隐私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彦会 《新闻世界》2013,(10):233-23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图像为主的视觉传播已经超越了以文字为主的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图像时代的到来渐渐催生出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拍客作为图像时代的宠儿,为广大受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络景观。但拍客作为一种亚文化也存在着不足,“狂欢”现象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尚青  潘元金 《新闻界》2012,(22):39-43
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传播是旧"景观社会"通向新"景观社会"的一把钥匙。拍客的兴起既是"景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受传媒技术推动的传播结构变革的结果;拍客实现了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化建构与结构性反叛,从而建构了新的"景观社会"。本文着重论述拍客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化建构:一方面通过健全"景观社会"公民的图像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了"景观社会"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通过"小众景观"的建构弥补了旧"景观社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在拍客实现了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建构的同时,拍客传播也冲决着旧“景观社会”的“超真实”性与意识形态性,在政治、商业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旧“景观社会”的意识形态性发起了挑战.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传播是自发的第二次“情境主义国际”运动,它通过拍客传播建构的“生活情境”打破了旧“景观社会”的话语霸权与意识形态性,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念与现实呈现正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与修正.  相似文献   

17.
从拍客看网络视频与电视的另类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静 《东南传播》2010,(8):51-53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与网络媒体出现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上的融合趋势。IPTV、三网融合等概念的出现,没有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但是,拍客视频的出现却引起了我们对另一种信息流动方式的关注。在WEB1.0时代,视频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是从传统电视流向网络媒体的。在WEB2.0网络交互时代,由于拍客等公民记者的出现,视频信息流开始从网络流向传统电视。网络视频与电视的信息流反向流动的另类融合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另类融合的模式、意义及其对融合中信息污染的把关等,对网络与电视另一种融合模式进行了整体论述。  相似文献   

18.
视频拍客虽然以"画面"说话,但是"标题党"现象也普遍存在。本文通过从优酷拍客抽取3378部视频拍客作品作为分析样本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却发现视频拍客"标题党"现象明显存在真实与虚夸的并存、大众化与随意化的并存、流行与暴力、庸俗或低俗的结合等非专业的缺陷;同时从播放次数和评论条数两项指标来看,作为形式的"标题党"的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林慧 《今传媒》2012,(9):97-98,133
由于拍客文化从一开始以一种小众文化的姿态出现我们不妨利用亚文化"抵抗、风格与收编"的观点对这一新型的网络文化进行研究。拍客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呈现出一种普通大众对抗精英阶层的姿态,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同时又因为其具有信息传播、娱乐等商业价值成为了资本追逐的目标。可以说,技术革新和商业力量等因素共同形塑了中国当代的拍客文化。  相似文献   

20.
刘金晶 《新闻世界》2014,(8):385-386
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数码技术的不断革新,拍客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拍客在灾难事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以雅安地震中的拍客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其在灾难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