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试图对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进行分析,以期给当今新闻记者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靖锋  李艾 《新闻传播》2023,(5):115-117
邵飘萍是近代史著名的报人,他对新闻记者的精神与体格的修养有独特的见解。新闻记者作为社会之公人,那么记者在行使报道中,不仅仅需要具备必备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需要加强体格修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邵飘萍认为记者从事的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睡眠、饮食以及脑筋都会受到影响,休息时间较少。所以,他认为新闻记者应该充分加强体格修养,开展多方面的运动方式,并调整休息时间,保持头脑冷静与休息。邵飘萍提出的新闻记者体格修养,对提高新闻记者身体素质,履行记者的职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左珊 《新闻世界》2011,(6):121-122
"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但是在中国报人办报过程中已经涉及了很多符合专业主义的内容。而且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邵飘萍在他一生的办报实践中,处处体现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对作为新闻人的邵飘萍人格魅力的解析,给我们现在的新闻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5.
邵飘萍是著名的记者、报人、新闻教育家,他在新闻采访中最大的特点是常常拿到独家、内幕新闻.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盖外交记者活动之第一关键在于交际."  相似文献   

6.
邵飘萍的死因,目前有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是因为"宣传赤化",支持国民军等比较正面的原因,另一种是因乱拿津贴,报格有缺等负面原因。前者是根据当时军阀处置邵飘萍时罗列的罪名,以及根据《京报》报道分析得出;后者是最近学者根据当年报人回忆进行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是我国新闻职业形成的重要时期,邵飘萍是新闻职业形成的代表和先驱.他的职业意识表现在四个方面:新闻道德的职业化、新闻内容的职业化、新闻业务的职业化和新闻教育的职业化.  相似文献   

8.
林溪声 《新闻传播》2006,(11):48-50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着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翠论家和新闻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唯一嗜好。以“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为终生恪守的信条,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与正义,为进步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以至生命。怀念邵飘萍,就是对今日新闻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激励与期许。[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尽管邵飘萍没提过"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词,但从他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追寻新闻专业主义理想,并坚定不移的践行着。具体表现在重视新闻材料,以新闻为本位、报刊是社会的耳目、重视记者地位、重视新闻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邵飘萍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过程中,从一名资产阶级无党派报人,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思想武装的民主斗士,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中国新闻界普遍存在向壁虚构、捕风捉影的恶习,甚至生造事实党同伐异。这一弊病,既有政治的原因,有辛亥政论之风对新闻文风的影响,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向现代意义转变时期的必然。而邵飘萍自觉承担了改革中国新闻事业的使命。他认为我国今日尚在幼稚时代之新闻纸.却以新闻材料缺乏及所载消息不确为两种极大祸根。为了激励报社同仁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曾在创建《京报》之初,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然而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邵飘萍的采写艺术难免偏颇,可将其扩展为以下二十个字:耳听八方、贵在无畏、攻心为上、连载成势、善抢独家。  相似文献   

12.
朱世培  沈颖 《新闻世界》2011,(7):149-150
邵飘萍,民国初年著名记者,早年曾经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创办我国第一家民营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独资创办影响颇大的《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后人公认的"新闻全才"。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势力,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鉴于目前新闻界和史学界关于邵飘萍的办报实践和办报思想研究得较多,本文从邵飘萍与几位名人的交往这个切入点来分析他的交往与办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蓁 《新闻世界》2014,(7):237-238
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程力沛 《编辑之友》2011,(9):123-125
一邵飘萍的生平及其新闻实践邵飘萍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为振青,字飘萍,笔名有阿平、素昧平生,1888年10月生于浙江金华。l3岁中秀才,17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并开始给《申报》写稿。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  相似文献   

15.
邵飘萍是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被毛主席亲自追认为革命烈士。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邵飘萍其人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探索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作出的贡献,其榜样作用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荣骁 《视听》2016,(1):112-11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闻媒体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最佳途径,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都离不开新闻。新闻记者主要是通过采访的方式来获得新闻信息,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具体的、更有质量的以及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信息,这也是一个作为新闻记者最起码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新闻媒体业的发展情况,尝试论述如何运用语言技巧以及语言艺术等各种手段进行新闻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史研究者一致认为,民国初年新闻界著名的新闻记者,首推黄远生和邵飘萍。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德化(今九江)人。16岁即为“秀才”,20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后到在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做官两三年后,开始致力于新闻实践工作。曾先后担任《申报》、《时报》的驻京记者,并积极为《东方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报》撰稿,还主编过《少年中国》周报和《庸言》报。  相似文献   

18.
一代报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邵飘萍,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宣传真理,揭露黑暗,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其卓越的采访技能、一针见血的社评文章和敏锐的新闻观察力,直至今日仍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指的是新闻记者为了获取相应的新闻素材,对客体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考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新闻采访既是对采访对象的提问和思索过程,也是新闻记者自身知识的积累与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所以新闻记者的采访思维与方式,对新闻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都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闻采访也要讲求方式方法和技巧,才能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邵飘萍是中国报界先驱,曾被毛泽东称为"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全才。他曾任编辑、记者、社长、讲师,《汉民日报》《时报》《时事新报》的主笔,他的文章辛辣、一针见血,使北洋军阀闻风丧胆,而冯玉祥将军则称赞他:"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邵飘萍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者之一。1918年10月,他与留学日本的同学潘公弼一起创办《京报》,自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