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燕海洋 《大观周刊》2011,(5):116-117,113
“新浪潮”(New Ware,Nouvelle Vague)是世界电影史上三大美学运动之一,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1962年达到高潮,期中1958-1962年间,近二百位新导演拍出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打破了以导演资历为基础的制片制度,形成一个真正的“新的”电影浪潮  相似文献   

2.
孙琬璐 《视听》2021,(3):110-111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与现代艺术的烙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法国的新浪潮是西方现代电影的肇始.基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对现代性的理解与表达、对新的电影观念的革新,电影作者论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西方电影的现代性回归,这在特吕弗《四百击》《最后一班地铁》《阿黛尔雨果的故...  相似文献   

3.
4.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董莉 《今传媒》2015,(1):87-89
电影自诞生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世界各国都对电影艺术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中国作为电影艺术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国家,在电影领域的生产创作中,一直都在学习吸收和借鉴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受到了多种外国电影流派的影响更甚,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段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尾到80年代,台湾、香港以及内地几乎不约而同掀起一场电影艺术的革新运动——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内地第五代,侯孝贤便是当时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之一。他早期的电影很特别——讲他个人的故事开始,从个体出发,自己的生活、成长过程、喜爱的东西,等等,都是从这  相似文献   

7.
王慧敏 《新闻世界》2014,(10):159-161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张艺谋电影的故事模式有较多相似之处,这种模式具有"寻找"式中心事件、危机感不太强烈的悬念、单一线索、单向进展等特征,电影语言注重"在路上"场景的营造;张艺谋电影对这种模式有所发展、改造,故事的结局更加圆满,表现出二者不同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8.
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的出现,包括后来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这三股浪潮的相继出现并非偶然,都是处于影视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也都是靠新人导演的出现激发了活力。更重要的是,香港新浪潮和台湾新电影并非完全封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最终拍出了引起国际瞩目的影片。但与此同时,因为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两者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然而这股潮流绚丽而短暂,短短5年就销声匿迹成往事了。不过它们依然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再将其重新审视定将有另一番景象,对今后的电影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晓 《声屏世界》2021,(5):48-50
《偷自行车的人》诞生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巅峰时期.影片采用加入环境音、使用画外音、画面与音乐配合、以乐乐衬哀情、对白内容生活化、音效结合对白等多种纪实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增强观众的临场感、代入感,提升了影片的写实性,在视听方面展现出新现实主义所倡导的真实性在电影艺术中的美学价值.这种用声音的纪实美学来表现新现实...  相似文献   

10.
张丹旭 《今传媒》2012,(4):88-89
《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是为影片增光添彩,成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屹立在高峰之上。文章通过对影片的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慈祥 《视听》2022,(4):132-135
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创办与发展是由多种力量和话语推动支撑的.除了对美国电影体系的想象之外,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以影评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强烈要求以及电视业对新内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金像奖创办与发展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2.
电影声音作为电影的基础创作元素,现实主义应该是电影声音长期坚持之美学追求,也是重要的价值标准。艺术需要贴近生活,有人主张电影声音应该反映生活,也有创作者努力追求"象",这都是电影声音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表现。但完全真实的声音未必符合电影创作的需要。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原则,该原则既非信马由缰任意发挥,也非机械刻板复制自然,而应该是艺术提炼和加工生活后所呈现出的艺术结晶。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影过程中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从而引导电影观众突破电影银幕空间所带来的声音局限性,实现全维度的声音沉浸感。  相似文献   

13.
李蕊 《现代传播》2019,(12):109-111
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的"作者策略",长期以来存在着"消极作者论"的误读。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存在论》中曾提出"拒绝人的介入"的说法,被认为是一种主张电影作者零介入的"消极作者论",这实际上是他早期文化评论阶段的观点。安德烈·巴赞的新现实主义美学主张"隐去作者",同时强调创作主体的"选择作用"和"个人视野",追求独特的审美处理方式,它包含着对创作主体的创造性作用的高度认可。安德烈·巴赞在后期发展出了独立的"作者策略",这一"作者策略"有着自己的标准和原则,它主张在发掘电影导演的个性和天赋的同时,从作品出发对电影做出合乎美学原则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以《人生大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式的叙事结构和宏大的主题方面均有创新表现。该片从内容、镜头语言、方言、情感四个维度来呈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特质;以殡葬为话题讲述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通过人物、情节等预示疫情后的中国定会重生,暗示了现实的生机。疫情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应转变视角,开阔创作视野,捕捉新主题。  相似文献   

15.
常诚  邓烨 《传媒》2024,(2):37-39
国产电影的工业化进程,革新了新主旋律电影的内在性生产逻辑,重塑了新主旋律电影的外在性表达方式。在生产逻辑层面,具体表现为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类型化的市场运作、技术化的实现手段、持续化的创新动力;在表达方式层面,新主旋律电影从世界观概念、主题立意、角色塑造、视听表现等多个维度都表现出了瞩目的突破与创新。工业化视角下的新主旋律电影愈发有票房号召力、强大的引领作用,持续驱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突破。  相似文献   

16.
潘昕彤 《大观周刊》2012,(30):35-35
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特吕弗的自传性电影《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床第之间》等影片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其中《四百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标志着"新浪潮"作品被评论家承认,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是艺术电影史上一座丰碑。本文以《四百下》作为起点,从特吕弗出发,探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艺术理念与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赵润晖 《东南传播》2022,(10):30-33
在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演变中,中国电影完成了国家意志、主流价值观与民众观影诉求的精神汇聚,而在这样的汇聚中,新主流电影影像与观众“心像”之间生成了一条情动的路径:其在描绘国家历史壮丽色彩的同时,以明星为符号、后电影状态为对照,期求搭建出一条更为宏大与坚韧的民族精神纽带。新主流电影以情动为依托,将人民与祖国的齐心盛景进行凸显,是对国家因人民而强盛、人民因国家而奋发、“小我”因“大我”而情动这一动人情境的真切体认。  相似文献   

20.
彭懿 《声屏世界》2021,(12):69-70
曹保平作为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在主流的商业类型体系创作中保持着极具个性化的风格.他不但打破了公式化的叙事,还重塑了定型化的人物,以一种反类型化的方式促成了类型化的别样书写.在影片中体现出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形成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展现出人性的未知与全面,强化观众的反思和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