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2005,(3):44-45
相比往年,观众对今年春晚的认可度增加,很多观众都认为歌舞类节目大胜相声、小品等传统“讨好”节目,成为本届春晚最受关注节目,其中,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干手观音》感动了中国,《千手观音》获得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特别大奖和歌舞类节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2.
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也体现在了视频节目的收看上。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覆盖全国约400万用户的百视通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的春节收视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南北观众在视频节目的收看上口味各有偏好。 春晚大战”随着全国各地的元宵晚会的播出已经烟雾散尽,而IPTV综合调查的显示,与央视公布的”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情况略有不同,由于提供“回看”“点播”等服务,IPTV用户主动回看和点播的次数中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在今年央视春晚的节目中位居第一,其后依次是傅琰东的魔术《年年有鱼》、周杰伦、林志玲等的歌舞《兰亭序》、群星表演的开场歌舞《回家过年》等节目。  相似文献   

3.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法国戛纳春季电视节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击败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和美国超级碗橄榄球赛,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电视晚会”,这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晚会,以这样的独特方式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与认可.从1983年至今,每年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中国人欢庆春节的一个隆重的仪式.2012年的龙年“春晚”,正好是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三十周年.在这个契机下,由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的5集纪录片《春晚》,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春晚”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态.作为这次纪录片创作的参与者,从选题策划到节目播出,其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使我们感受到了“春晚”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张力.  相似文献   

4.
一,“春节联欢晚会”——一个世俗神话的诞生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从此,“春晚”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精神仪式,形成中国观众习惯性的收看行为。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春晚”本身也成为现代春节的一部分。“春晚”融相声、小品、歌曲、舞蹈、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炉,由主持人在各个节目中引导穿插串连起整台晚会,集中突出一个盛大主题的综艺晚会形式首开电视晚会节目之先河。“春晚”荟萃了国内知名演员、影视红星或是港台著名艺人,各个节…  相似文献   

5.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后,春晚成为了中国人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现在,中央电视台春晚已经办了28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尽管仍倍受关注.但是已经不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唯一的“文化大餐”。观众对于央视春节晚会的批评、建议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6.
央视羊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媒体时代,又一次引来人们的高度关注。今年春晚有一个显著特点:接地气、有生活,这对综艺节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敢用新人,平民路线被点赞春晚舞台不仅属于明星,更属于百姓。羊年春晚筹备之前,央视台长胡占凡说,春晚保证"三不用":低俗媚俗的节目不用,格调不高的节目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演员不用。央视开门办春晚,面向全国网络征集,起用选拔节目的获奖选手,少请明星大腕。据统计,羊年春晚有300多位群众演员登台,  相似文献   

7.
第九次,赵本山还是毫无悬念地获得2007年春晚小品类评选一等奖。从1990年初登上春节联欢晚会一炮而红,到成为春晚挽救收视尴尬的“救命稻草”,赵本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小品王”,并且逐渐成为春晚小品标杆,但电视小品却正由盛而衰。它昌盛于另一个传统的语言类节目——相声衰败之时,长时间以来,小品是撑起中国式联欢晚会最多数时间的重要枝干,它与春晚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现在,这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没有门派,甚至没有出身(之前仅仅是专业院校表演系学生的练习作业)的舞台形式,似乎正在步相声的后尘。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品逐年乏善可陈,走向穷途?  相似文献   

8.
吴琼 《视听界》2010,(2):75-76
电视:春晚重头戏,各台出奇招 电视春节节目的重头戏当然是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走过27年,虽然今年的春晚在整体上没有大的突破,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一些文章。比如晚会舞台运用了大量先进的声光电和特效技术,舞美设计堪称国内一流,营造出超乎想象的全新视听艺术效果;强大的明星阵容也是历年春晚之最。  相似文献   

9.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小品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节目形式常常起到地域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功能。文章聚焦春晚小品中的上海形象,认为以严顺开为标志的倒霉小人物形象和以巩汉林为代表的上海小男人形象,主要传播了包括"缺少男子汉气概的‘围裙丈夫’、多心猜忌的待人之道、自私算计的处事风格"等上海的负面文化。这一结果既是戏剧艺术的内在要求,也是刻板印象的惯性显现,更是中国从乡土熟人社会向都市陌生人社会转化过程中的道德反抗。文章强调上海应当重视春晚平台,重塑城市形象,其中的关键是放弃语言壁垒、避免画地为牢,同时加强创作力量,传达现代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0.
吕逸涛 《视听界》2012,(3):108-109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经陪伴全球华人度过了30个除夕,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春晚情结”,点都不为过。借助春晚品牌继续挖掘、加以利用,不失为春节电视综艺节目的方向。由之前的百花齐放群星贺岁,更多地转向厂从各个方面满足百姓的春晚期待,让春节联欢晚会更加好看,更加有新意。  相似文献   

11.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历经三十年发展。1983年的“春晚”在国人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烙印。2005年,“春晚”由中央电视台多频道并机播出,收视率达到95.45%,创20年新高峰。  相似文献   

12.
201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满城烟花》以原创作品的身份赢得观众高度认可,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探究其成功的因素,传播者在节目文本的创作中巧妙进行阶段式的议程设置,有机整合视听元素,对受众接收内容进行了有力引导,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为电视文本的有效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春晚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走向困境,受到人们的非议。究其原因,一是晚会市场、受众发生了众多变化,二是春晚的发展有停滞的地方。这种变与不变之间产生的错位,正是导致人们对于春晚认识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曾祥敏 《传媒》2019,(8):35-38
如果把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作为大众传播时代最鼎盛的代表作,丝毫不为过,动辄几亿人、几代家庭聚集观看的盛况成为电视黄金时代的缩影。无论是出于审美愉悦的需求还是作为传统过年的仪式感,《春晚》同春节一样成为无数人归途的向往,亿万人凝聚的乡愁。  相似文献   

15.
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推出了喜剧小品《虎妞》与《阿Q逛北京厂甸》,其热烈反响出人意料。次年春节联欢晚会,陈佩斯、朱时茂创作、表演的《吃面条》,进而取得空前的成功。从此,喜剧小品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台柱节目及电视观众期望值极高的一个文艺节目形式,甚而形成了一股盖过相声的喜剧小品热。喜剧小品自登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个文艺品种,不觉快满十岁了。喜剧小品多年的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潜藏着新的危机。对此,很有必要作个回顾与前瞻,并在理论上进行一番研讨。  相似文献   

16.
冯洁 《青年记者》2008,(9):42-43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自198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春晚在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走向困境,受到人们的非议.究其原因,一是晚会市场,受众发生了众多变化,二是春晚的发展有停滞的地方.这种变与不变之间产生的错位,正是导致人们对于春晚认识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赵尚 《传媒》2007,(4):72-73
新春伊始,电视上各类选秀节目依然火爆荧屏,在这些节目当中,北京卫视的"外国人中华才艺大赛"独树一帜.这档节目,近些年来已成为首都地区仅次于除夕夜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大年初一的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第三大春节晚会节目.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后,台湾魔术师刘谦在内地迅速走红,许多电视台都围绕他推出了一系列访谈节目、魔术集锦节目.  相似文献   

19.
万萍  陈刚 《声屏世界》2004,(6):33-34
网络评选、调查以其成本低、效率高、互动性强而在网络间发展迅速,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调查评选方法。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爱节目网络评选、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最受欢迎的男女演员的网上评选、2002年中央电视台“十佳”主持人的网上评选,以及央视关于2003年两会召开观众最希望央视报道内容的网络调查等,在大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因为这  相似文献   

20.
纵观央视三十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歌舞、武术、戏剧、相声等各种表演形式寓娱乐、教育与宣传功能于一体,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本文以本山大叔的二十一部小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主题、表演形式、塑造对象等方面进行剖析,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试图揭示出赵氏小品的特色以及意识形态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