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佩 《东南传播》2012,(2):26-2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刻板印象理论对境外网络媒体有关广州亚运的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境外主要媒体2010年11月1日至30日的所有主要报道为研究样本,利用框架理论、认知和符号理论、内容分析软件等展开相关分析。探究境外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建构作为"他者"的"广州城市形象"。研究发现,境外广州亚运报道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它通过设置议题框架、话语置换与议题转移、报道弱化与强化等策略,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操控,呈现出一个逐步"去简单化的广州形象。"  相似文献   

2.
2013年,在国际黄金多空大战中——这个本属金融大鳄的游戏场,却出人意外地捧红了中国大妈。此后,大妈一词便频繁见诸报端、网络、电视。大妈已经由最初的投资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她们是黄金、房产投资领域的常客,她们是占据各大广场翩翩起舞的中年女性,她们是穿梭于相亲大会为儿女操碎了心的寻常母亲。我们对于大妈这一群体的认知,或多或少来自人际交往的耳闻目睹,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新媒介时代信息过载的有意引导。  相似文献   

3.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文本,是生产意义的重要工具,它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塑造和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的暴发与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承担了再现疾病及其暴发地族群的重要角色。本文从刻板印象、媒介框架、符号分析等几个角度,分析此次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过程中他者化倾向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5.
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角色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日报》对新疆妇女的情况报道很多,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再现女性形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2012年《新疆日报》图片中女性形象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探讨《新疆日报》是否存在塑造女性形象类型化的问题,并分析其表现方式和原因。  相似文献   

6.
女性并不是天生就是现在人们意念中的那种形象,而是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把她们构建成如今这个样子的。正如西蒙那.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相似文献   

7.
女性并不是天生就是现在人们意念中的那种形象,而是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把她们构建成如今这个样子的。正如西蒙那.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相似文献   

8.
女性并不是天生就是现在人们意念中的那种形象,而是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把她们构建成如今这个样子的。正如西蒙那.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相似文献   

9.
杨嘉 《新闻传播》2005,(12):66-67
社会新闻,在《新闻大辞典》里是这么定义的:“社会新闻包括的内容有,一、日常生活中的新人新事:二、新道德、新风尚的事例;三、社会人物生活与活动;四、恋爱、婚姻、家庭;五、民事、刑事案件;六、社会秩序、安全;七、民土人情、风俗习惯;八、揭露坏人坏事,抨击恶风陋俗以及人口、市政、风光、衣食住行等。”①而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民户口,  相似文献   

10.
由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较大的生存压力,新闻采写、报道的速度越来越快,几乎和新闻发生同步。但一味地求快,使得新闻报道越来越浮躁、轻率。很多时候,由于记者没有经过深入采访和认真核实,事实或是事件的细节记者不清楚,这时固有的刻板印象就会对记者的认知、采访和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极易引发失实报道,引起新闻剧情反转。  相似文献   

11.
新闻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社会是新闻活动的舞台,社会上的人和事是新闻报道的对象。因而新闻工作必须面向广泛的社会生活,否则,新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存在基础。这势必要求新闻工作的从业人员——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与此同时,记要搞好新闻工作又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这不仅是记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甚至可以说是记的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社会性别、传播学、广告学为理论基础,从商业广告的表现入手,对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出现的比率、场合、广告代言的商品品类、女性身体暴露尺度等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媒介中女性刻板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从传者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本文以一项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媒体潜移默化下形成的男权社会业已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甚至成为男权统治的护旗手。  相似文献   

13.
14.
个人化呈现是新闻叙事中的一种重要技巧.概括来说,就是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往往先以引人人胜的人物小故事开头,通过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最后又回到开头时的人物身上,作点化式结尾.  相似文献   

15.
"神反转型新闻"专指随着时间推移,媒体报道呈现出与初始公布消息完全对立的信息状态,且后者被证明系事件真实消息的新闻报道。当今社会,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在"有图有真相"和"弱势群体=正义"的刻板印象思想激发下,信息在大范围内传播,加之记者求快心理的作用与编辑求转思维的推动,快餐消息充盈传媒,其中便不乏被受众戏称为"神反转"的新闻。这种戏剧化的新闻反转之势,是对有"社会良心"之称的大众媒体之权威的羞辱。全面厘清"神反转型新闻"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并希冀找出应对之策,对于营造新闻环境的天朗气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刻板印象”——新闻与广告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惺 《新闻界》2005,(5):63-64
新闻和广告是媒介内容的两大构成部分。新闻为广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广告为新闻采写提供经济支撑.二者可谓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但是这对盛开在媒体之树上的姐妹花却各有各的职业守则,各有各的道德标准.一种现象从新闻的立场看可能是臭名昭著,避之惟恐不及;从广告的立场看则契合了某种利益方面的需要,成了香饽饽.英文中有一句话非常精妙地描述了这种情景:“oneman's meat is an otherman'spoison”(某人之佳肴即他人之毒药)。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偏差对于社会偏见形成有重要影响,大众传媒可以从宣传劝说、营造共同命运和群体接触来消除或者防止偏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媛 《报刊之友》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9.
李媛 《今传媒》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题材多样,有连线直播,有追踪报道;有深度解读,有独家观点;有催人奋进的成果报道,有令人震惊的爆炸消息;从经济、政治到军事、文化,从民族宗教到党派团体,从国内到国际等等,涉猎新闻诸多领域。那么,面对不同语境下的新闻稿件,播音员如何把握播报的情感基调,达到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目的?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所谓播音基调,不是简单地指播音员音调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