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汉语"到"的词性可以是动词、介词、形容词,动词"到"与介词"到"同形。在"V+到+NP"结构中,"到"的词性各有说辞。通过分析比较前人的各种观点,并根据词语词汇意义和语法特征,得出"到"字词类归属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2.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3,(29):124-125
“宁可”的词性问题是颇有争议的。本文从认知范畴理论的角度,归纳出原型“宁可”、原型副词、原型连词、原型情态动词的属性,对比发现,“宁可”同时呈现出副词范畴、连词范畴的某些特征,它处于副词范畴和连词范畴相互渗透的部分。当“宁可”单独使用时,主要呈现出副词的特征,当“宁可”与其他词关联使用时,则主要呈现出连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4.
再是个古老的文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在古典文献中也屡见不鲜,是个常见的古汉语虚词。再在甲骨文中也出现过,是鱼的形象字,但该义项并不多见,人们习惯把再引申义二、两看作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再,一举而二也。很明显,该义是从两条鱼引申而来,早在铭文中就有此用法,例如羌钟上就铸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实际,从具体例证出发,对汉语中出现的“是”字进行分类,并归纳、分析其词性归属。  相似文献   

6.
语法学界对于“一起”一词的词性判定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全面分析了“一起”的分布情况。由于对副词“一起”的一般用法的看法分歧较少,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了“在+一起+动”这种格式中的有较大争议的“一起”的词性问题。本文承认“一起”是一个兼类词,具有名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但又和以往的研究有所区别,认为“在+一起+动”中的“一起”也是副词。本文还对“一起”所属的副词具体小类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是”的词性问题,许多语法著作都用了专门章节予以论述,可意见不尽一致。由于“是”使用频率较高,用法比较复杂,加之受那些不尽一致的看法的启发和引导,本文便对这一问题又作了如下诸方面的探讨。一、“是”在什么条件下才是真正的副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看法和某些语法著作的观点有些不同。我们认为,“是”  相似文献   

8.
有关前置宾语后“是”的词性,古汉语领域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有人认为是“结构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根据许嘉璐先生的提示,认为是强调肯定的副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是”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在逻辑思维的表达上很关重要,但它的用法复杂而且特殊,因此,历来各派意见分歧,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已有的各种语法体系中,《暂拟语法教学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的处理法是最好的。一、到底是几个词? “是”字的用法很多,为了讨论方便,暂且用下列十个简短的例句作为代表。 (1)他是学生。(2)他是聪明。 (3)他是出去了。(4)是你去、是我去?  相似文献   

10.
【学习目标】经过查找阅读书籍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感受时间单位年、月、日;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并会初步判断平年、闰年。【学习准备】1.课前收集与年、月、日知识有关的报刊、杂志、近几年的年历卡。2.每6人编为1队,每队分别为红、黄、蓝、绿、紫……3.每人准备1个小宠物。【学习过程】一、猜谜语游戏中感受“年、月、日”。1.猜一猜,老师带来的是一件什么东西?(多媒体出示)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2.(出示日历)老师撕下一…  相似文献   

11.
"由于"是人们偏爱的一个词,故"由于……使""由于……给""由于……为""由于……造成""由于……导致""由于……从而"等句式特别流行.或许正因为这样,每年的高考卷语病题几乎都会拿这类句式让考生辨析其有无语病.有人认为这类句子"无病",如2010年第3期《语文学习》刊发的李红芳老师的《是滥用介词"由于"吗?》,以及2010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刊发的李冲老师的《辨清词性判准正误》(简称《辨清》),都认为其"无病".都认为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病句题D句及类似句子不是滥用介词"由于"的病句,都以辨清"由于"的词性为切入点、着力点,都以"由于"后面的语料性质为"由于"词性的判断标准.我也参与讨论,谈谈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2.
【学习目标】经过查找阅读书籍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和感受时间单位年、月、日;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并会初步判断平年、闰年。  相似文献   

13.
"永远"一词最初在句法中多充当谓语、定语,还可以充当宾语,其充当状语的用法较为少见,"永远"应为形容词。句法位置的作用促使"永远"作状语的用法成为高频用法,"永远"引申为副词。由形容词引申为副词的过程也符合语法化理论的单向性原则。在共识层面,"永远"一词兼属于形容词和副词,两者的语法意义有一定的联系,"永远"是一个兼类词。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15.
“把”这个词有多种词性,为了帮助同学们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特总结出如下的规律: 1.当“把”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做修饰成分时,“把”是介词。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冷不防""猛不防""冷不丁(儿)"和"猛不丁"均为副词。首先,对四者的演变脉络与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猛不防"是最先产生的,"冷不防"由其类推而来,并衍生出"冷不丁(儿)",在这一过程中又促使"猛不防"演化出"猛不丁"。其次,对四个词语的句法位置与语法功能展开论述;再次,对四者的词性进行探讨,"冷不防"为状态形容词,"猛不防"已经完全词汇化为副词;而"冷不丁(儿)"和"猛不丁"自产生起均为副词,它们的具体小类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日本劳动省为了在全国造成尊重劳动技能的社会风气,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并为了纪念1970年在日本举办的第十九届国际职业训练竞技大会,将11月10日该会的开幕式这一天定作每年的技能日,将11月定作技能月。 自1971年以来,每逢11月,中央政府举办全国性的职业训练大会,表彰水平高超的技能者,地方也举办相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里,否定词“莫”字的词性是什么?我国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莫”是指示代词,以马建忠为代表,时称“约指代字”;一种认为“莫”是否定副词,以周生亚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莫”既是指示代词(现一般称“无定代词”或“无指代词”),又是否定副词。但持这一看法的人,谁都没有明说把“莫”看作  相似文献   

19.
“八十岁”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7月,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搞了一次教育讨论会。在职业教育部分,会议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对“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往往感到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老师精心安排教学层次,设计多种有趣活动,紧抓重点内容,做好衔接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