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认为,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庄哲学方法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老庄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旨趣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道是老庄哲学体系的原初性概念,道之生成性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与儒学在对立统一中互参互补,道之生成性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独特的担当精神。道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抽象表征,道之生成性能够为现代人的生存活动提供目的性、现实性、真诚性和艺术性。老庄“无为”“不争”和“让王”等主张,在道之生成性上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消极避世,相反,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出更加深沉的现代责任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3.
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它的“道”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无”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无为”的思想是人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老庄哲学特定的理论基础和悖论的思维方式,以否定的形式再现对社会的理解,使之成为批判的哲学、解放的哲学、怀疑的哲学和启发的哲学。老庄哲学所给予现代人的是一种恬静、怡悦和旷达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精神自由的无限,使人们领悟到一种神奇的生命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追溯意境理论发生的渊源,对于深入地领悟意境的美学内涵和体味中国艺术的风骨与精髓,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无论是探索意境构成的内在机理——境一境中之意一境外之意,还是考量意境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其中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老庄哲学、美学的根本原则“道”的上面。自然无为的“道”是意境的生存之本和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和哲学理论上的建树都与一定的思维方式有关,并且两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有某些相同之处,通过这种相同的途径,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哲学便影响了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老庄的弃形取神的思想对诗论的轻形重神、形似中追求神似的影响便是如此。老庄是不重形体而重精神世界的,他们甚至弃形取神,讲究形全不如神全,认为神绝对地高于形。老庄把“道”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生化一切有形实体的本根。“道”的永恒运动体现着宇宙的规律和生机,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有而无形体”,不可感知,“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老、庄关于“道”的论述是它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其中 ,老子的“涤除玄览”和庄子的“心斋”、“坐忘”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周易》尤其是《易传》关于“象”的描述是意境理论的第二块基石。意境理论首先要解决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它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替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境说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若要溯源,还可从老庄美学中寻得根据.再加上佛教的传入,以及宋明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融汇,都渗透进士大夫文人的心灵世界.意境说不可能没有儒、释、道哲学的烙印,尤其不能脱离老庄的哲学美学思想,同时中国文艺的特点就是哲理智慧和艺术体验、艺术表现不分家,呈现出浑然一体的风格.文章正是从意境的哲学根基来探讨老庄与其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2.
意境杨成的内在因素是复杂的,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又是和意境概念的发展史分不开的,意境是在中国特有审美化心境下形成的对道的形象表述,是情-知的审美幻象符号。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音乐美学人格论、心态论、修养论、范畴论一齐构成了他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而其艺术修养的境界论更是与其道论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对庄子、墨子的美学思想乃至现代审美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六个方面对《老子本原》一书进行评述:1)辩正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各种异说;2)系统分析老子哲学;3)对“静为躁君”作新的解释;4)对《老子》书中若干词语提出新的训诂;5)划分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的异同;6)将老子之道与希格斯粒子联系起来。由此六个方面,文章认为《老子本原》是当代研究老子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代表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意境不纯然是外在事物形象或艺术形象,而是形象与人的主观情趣交融的结晶。“有我之境”,人的主观色彩浓烈,是主体移情的结果。“无我之境”,主客体毫无冲突地实现了全然的契合,它与庄子所谓的“物化”是同一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意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获得意境美,离不开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分析理解。分析理解既面向作品的个别形象语词,也包括对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海德格尔在接受老庄“道”的思想的某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的“此在在世”的存在论命题,指出它超越了西方“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传统;同时指出这一命题又反过来对中国当代哲学美学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由此论证了中西文化对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9.
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都是以“道”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虽然他们都主张“无为而治”,但在对社会政治关注的立足点和角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对老子和庄子社会政治思想观点的研究,对二者的差异加以对比,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