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既是供学生"学"的"学习之材",又是供教师"教"的"教学之材";教材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手段;教材既要有明确的规定,又要有适度的弹性,关注突出音乐学科特点的学科综合,弘扬优秀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一、增强德育意识,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歌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牢固的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  相似文献   

3.
湘版初中音乐教材以"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材中很好地体现了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新音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民族音乐的地位,很多新的音乐元素、科技手段也相继进入音乐教材,如流行音乐、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也正因为如此,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摈弃了许多素材,增加了不少新的亮点,它集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综合性于一体,为湖南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几乎听不到"请同学们看书"这样的话。音乐老师用各种手段,各种颜色鲜艳的图片、影像去介绍描述音乐:很少引导学生去看看教材上的文字内容,也许许多老师认为"让学生看书"是老套守旧的做法。可我认为,"以教材为本"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音乐知识、体验音乐的重要途径。教材的目录、标题乃至文字介绍是许多老师忽视的内  相似文献   

5.
《闪烁的小星》为法国著名儿童歌曲,流传至世界各地为人所熟知,更是在儿童低年龄阶段作为音乐教育教材在中小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本次课程教案以花城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闪烁的小星》为例,根据教材特点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特征进行设计,突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运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柯达伊手号"、五线谱、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三者相结合进行教学与拓展,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今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的状况,小学音乐教师应当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课堂效果。教师应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通过有效删减内容、适时创设内容等方式进行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对于德育,人们普遍认为是班队活动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无关。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教育。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根据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8.
一、案例背景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充分挖掘、组织音乐教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积累课外的音乐素材,使之与教材内容相互补充,以  相似文献   

9.
宋文 《文教资料》2009,(9):161-162
新课程音乐教材是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编制出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用书.本文从新课程音乐教材的编制思路、人文内涵、情感要素、知识技能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0.
正音乐教学中的"内容替代",是在合理安排音乐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用内容和主题相近,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把教材中与师生"口味"不符的歌曲换掉。这样,可以让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更高效。现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六年级音乐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内容替代"。1.内容替代要注意时代感教师在选择给学生教什么歌曲时,应当选那些跟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歌曲,这样才能让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是传授音乐技能的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而教改后的教材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教材的出版,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相似文献   

13.
周艳 《考试周刊》2013,(25):186-186
<正>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音乐老师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对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要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审美为核心,从多方挖掘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转变角色,突破教材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会学音乐"的环境,创新教学形式,让音乐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5.
一、挖掘教材中潜在的音乐文化,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应深入细致地解读教材,准确地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音乐结构、风格特点、感情、力度、速度的特点和变化、在唱法上的注意事项以及隐性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牢牢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这条主线,精选音乐素材并进行有机整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  相似文献   

16.
“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这样两种:一是“教师带着音乐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教材”。这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学生始终摆脱不了“被动地学”,学生“不愿学、不乐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处于低迷状态。为此,“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新模式便应运而生了。近年来,我对“让学生带着音乐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小学音乐…  相似文献   

17.
葛雪华  黄红 《儿童音乐》2008,(12):44-45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鼓励音乐创造"这一点,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音乐教学的四个领域中明确提出了"创造"的要求,这和以前的教学大纲要求是有较大区别的,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音乐课中,如何利用生动活泼的创编活动来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下面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说说具体的创编教学。  相似文献   

18.
夏存霞  夏铭阳 《考试周刊》2014,(54):177-178
儿童是最亲近音乐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是一位音乐家,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然而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丢失了"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载体,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区域内,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地抑制。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传统的音乐教育以传授音乐基础知识、训练音乐基本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无形中扼杀了"音乐"的艺术特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极大抑制。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14,(35)
正音乐校本课程是以本地区、本学校的音乐资源为基础,以学校和音乐教师为主体,以发展学生音乐特长为目的而开发的富有个性和多样性的音乐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一纲多本"形式编写的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都留有15%—20%的空间给地方民间音乐。开发音乐校本课程,一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音乐的机会,提升音乐素养;二是放大校本课程优势,也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提升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