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言语行为理论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是言语行为理论取得的新发展。通过综述我国近十年以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石荣 《快乐阅读》2011,(21):178-179
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美国语言学家塞尔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3.
构式"V是V"的言语行为转喻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义反复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典型构式"N是N"上,而对由动词构建的构式"V是V"的研究甚少。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为理据,认为构式"V是V"是言语行为转喻的产物,其识解过程的关键是以言语行为的中段代替整个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的学生即哲学家塞尔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且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塞尔对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它成为语言学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就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文章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系统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内涵与价值,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客观评价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言语行为包含了两部分,即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此观点自索绪尔提出以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受到颇多的关注和探讨,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被称为是语言学的重要区别之一。索绪尔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的区分视为语言研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从应用方面来看,区分语言和言语在应用语言学中,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价值颇大。通过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探讨,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言语,语言和言语在外语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得到一些理论的指称。  相似文献   

7.
情态是当代西方语言学各领域的关注热点。传统语义学讨论了情态的基本定义、类型和表达形式等问题。语言类型学在跨语言的框架下概括情态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情态的语法化过程。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聚焦于情态在语篇中的人际交互功能。认知语言学采用"力动态"和"力争控制"理论诠释情态语义。语用学从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等角度探讨情态的语用功能,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情态话语的理解。本文回顾并梳理了情态在以上领域的代表性研究,以期对汉语情态和英语情态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51):22-23
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和Grice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语用学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述评,并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禁止类法律言语行为是用来规定义务的法律言语行为,在立法文本中的使用频率颇高。本文以"中国法律法规汉英平行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不得"和"禁止"标示的言语行为为例,基于Talmy的力动态理论构建了禁止类法律言语行为的力动态模型,解析了其"言则行"的实施过程。研究发现:(1)禁止类法律言语行为的力动态过程涉及社会和心理两个领域中法律和法律主体间力的互动作用;(2)禁止类言语行为"言则行"的实现过程体现为法律主体的行为得到规范和调节,其中法律的强制力是该言语行为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3)"禁止"和"不得"标示的两类禁止言语行为的区别在于言语行为语力的大小。本文从认知视角分析法律言语行为,属于认知语言学和法律语言学交叉融合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谈起,强调了"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条交叉口.并用此理论区分了"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分析现存的经院式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在语用规则、言语交际能力、文化因素、课外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抵押合同的性质及其与抵押登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担保法及相关理论把抵押合同视为物权行为,抵押登记视为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这是长期以来的一个误区。我国未来物权立法应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基该模式下,抵押合同性质应为债权,抵押登记系独立于抵押合同之外的物权变动要件。对于未经登记的一般动产抵押,并未产生权意义上的抵押权。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的改进言语行为能力。毫无疑问,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但显然语言理论不可能完全建立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言语行为理论本身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  相似文献   

13.
言外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言外行为包括初级的、明晰的和间接的言外行为,不同的言外行为体现出不同的文体功能。文章简要论述了这三种言外行为的文体功能,以便英语学习者在语言交流中能更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Originating from philosophy and science, many different ideas have made their way into educational policies. Educational policies often take such ideas completely out of context, and enforce them as general norms to every aspect of education; even opposing ideals make their way into school’s curricula, teaching techniques, assignments, and procedures. Meanwhile, inside the actual classroom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left in limbo, trying to comply with, techniques, evaluation forms and a growing technical educational vocabulary. Here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an antidote to this absurdity by reminding us w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ready know. Such an antidote can be found in J. L. Austin’s speech act theory.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we revisit speech act theory and treat it as an educational theory. That might help us dismantle false dichotomies troubling education for decades. The point is not that the discussion over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iorities should stop, but that it should be kept in appropriate perspective. A modified speech act theory can help us facilitate such a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5.
法律行为理论是19世纪德国法学的产物。法律行为是大陆法系民法总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最为抽象的概念之一。我国的民法通则在制度上也采纳了法律行为理论,但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对法律行为理论的认识形成了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际商贸活动书函的重要组成部分,索赔信无疑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通过语言达到行为目的的活动。成功的索赔信要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按照一定的语言策略采取不同的言语行为来实现其交际目的。把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引入索赔信的研究,通过实证,系统地对索赔信的种类和功能、不同言语行为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在索赔信的书写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语法、词汇手段,充分利用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礼貌地提出索赔,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促进有效的商业交际,以维护正当的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18.
刑事违法性是我国刑法学中的基石范畴,但是与大陆法系的违法性理论相比,国内对其明显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合理构建的刑事违法性理论中,刑事违法性主要是形式的,但同时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注重行为本身的意义,又注重行为所导致的结果的意义,是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统一;刑事违法不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也不存在违法性的程度即可罚与不可罚问题,具有刑事违法性就成立犯罪,犯罪构成只是对刑事违法性内容的具体化和展开;与构成要件符合性相比,刑事违法性的范围更为合理,而且作为犯罪的同义语,它当然地包含有责性这一要素在内。  相似文献   

19.
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自不待言,但各家对翻译对等标准却不尽相同,对翻译偏离的容忍度也是不同的.然而,在语言等交际活动中都存在着"偏离",在翻译过程中偏离往往不可避免.尤其对于翻译这种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偏离有时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行为.文章从偏离的限度出发,以"翻译目的论"为理据,以海事翻译为实例,对"变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即行,说话与理解都是一种言语行为。计算机是对人大脑的模拟,因此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也应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模拟。目前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大多是基于人类语言的句法、语义理论之上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自然语言处理实质上是一种言语行为,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必须从句法、语义的理论上升到语用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