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论修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是其理论兴趣和理论思维的集中表现,体现着其对理论品位和理论信仰的自觉追求、理论自信和理论使命的有机统一。思政课教师理论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其提高自身基本素养、讲道理的本领和人格魅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拓展有效途径、构建保障机制,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修养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对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更高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从新时代大学生鲜明的特点出发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要具备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要培育教师这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要求国家和高校共同努力,国家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搭建良好的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完善制度,同时建立教师培训体系~([1])。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时代,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加重的权威危机已然从政治领域渗透、扩散至学校教育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样态,逐渐趋向弱化。为此,亟待厘清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遭遇挑战的缘由,从教师权威被多维度消解、学生与家长权利观念的日益增长、教师权力行使的传统色彩与法治的冲突、传统权力和现代权利的博弈与内在张力、化解挑战与重塑权威的对策思考等5个方面进行新的审思。这不仅有利于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独特意义,为新时代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保障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安定有序与高效推进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素质和良好的师德是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并不能满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高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以批判精神为支撑,加快提高其创新素质,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了解学生需求,提升社会活动素质,以丰富的道德体验,不断提高师德素质。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备、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纵向衔接贯通不畅等问题制约着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质性效果.从实际问题出发,高校思政课建设需健全顶层制度设计与运行保障机制,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横向协同合力,贯通思政课纵向衔接,以期有针对性地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6.
徐爽 《现代职业教育》2022,(17):106-108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从整体性、全面性的角度出发有效弥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含义出发,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想政治"三全育人"模式特征,进而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7.
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胜任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政治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首要标准,教学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重要保障,专业理论知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坚实基础,职业态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关键要素,个人特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个性要求。基于对187篇学术期刊的分析研究,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招聘配置、培训管理以及绩效考核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玥 《科幻画报》2022,(5):279-281
高等院校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的重要场所。思政课教师作为主流文化的传播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新时代,我们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需要思政课教师承担多变的角色,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的理论、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的研究相对滞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是指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之间及每一层级相互协调培训目标、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评价反馈等,使培训体系整体结构和功能最优,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质量。协同的前提是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需求,协同的过程体现为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在非线性作用方式下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的机理表现为培训主体协同共生、培训要素协调推进、培训时间前后连贯、培训空间上下联动。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需要探索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策略。实施协同育人策略,要强化协同意识,运用系统育人教学方法,建设协同育人教师团队和相关平台,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做到理念协同、方法协同、队伍及平台协同、机制协同。  相似文献   

1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想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关键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这就需要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素养和学术涵养、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加强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固本铸魂的战略性工程。思政课教师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根基、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课堂阵地、拓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战略视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亟须准确定位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复杂态势的研判者、政治方向的引领者、网络舆论的把关者等角色,并通过筑牢政治意识、强化理论学习、凸显实践品性、提升网络素养等方式,进一步发挥思政课教师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角色期许。这一论断准确定位了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分别为政治观念的宣传者、深挚情怀的集成者、创新思维的倡导者、广阔视野的开拓者、严格自律的示范者、端正人格的形象者。  相似文献   

14.
15.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既是高校思政课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与挑战、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全面提升个人的政治、专业和道德等核心素养,需要从顶层设计、高校和思政课教师三个层面着手,形成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整体格局。顶层设计层面要加强制度设计,为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高校层面要精准施策,为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搭建发展平台;教师个人层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实践中锤炼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关键”课程能否办好则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高低。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表征,包括素养表象层、素养积淀层和素养支撑层等三个维度,囊括五个类别、九种能力(态度)和三十五项具体行为,研究发现时下学生视野中的思政课教师素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外在形象和语言、教学内容拓展和工具依赖程度、知识积淀和培养目的、专业精神态度、自身政治素养方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可以通过健全思政课教师规则体系、提高基本素质,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学知能,筑牢思政课教师思想堡垒、锤炼过硬素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与课堂教学氛围创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等有着直接的相关性,是保障思政教学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现实角度来看,广大思政教师必须要注重理论文化等的培养,并整合话语表达内容实际,为增强思维引导与表达能力带来帮助与支持。需要改变的是教师主体性与思维更新保证话语的主导,从教材话语转向教学话语,以社会话语加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教师道德观念嬗变、职业理想弱化、职业素养退化等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和完善由学校主导的师德建设推动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保障机制、完善师德培养培训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学研究机制、完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建立工会引领机制、建立稳定德育队伍的准入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在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高校将会有相当数量的新入职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反思和成长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新进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努力,在思想政治上、教学心理上、教学能力上、教学创新中、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20.
余思新 《教育评论》2020,(2):120-123
"问题意识"是对棘手问题的敏感性、感知力,并积极探究解决路径的一种自觉意识和积极态度。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一定程度"问题意识"淡薄现象。"问题意识"的培育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长期探索、坚持和努力,自觉将其融入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和逻辑体系,融入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