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校科技创新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等,高校科技创新外部协同是高校科技创新内部高校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创新。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四个主体要素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外部协同的模式、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主体提出运行机制的提升策略,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自主创业,创业环境持续改善,但创业成功率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牵涉全社会各种资源的系统工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须大力构建以大学生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加强高校内部的协同,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多主体的协同联动;既充分发挥高校在创业协同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又大力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对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发挥切实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经验,包括机构设置规范化,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业化,咨询内容综合化,咨询方法多样化,以及心理咨询社会化.对我国的主要启示,一是心理咨询要注重服务,二是心理咨询要突出发展,三是心理咨询要强化专业队伍,四是心理咨询要强调规范,五是心理咨询要善于合作.  相似文献   

4.
德国公立高校经历了从国家机构与公法社团的双重法律地位向多种类型法律身份的转变,表现为国家调控介入与大学自主变革的复杂博弈与动态平衡,潜藏着官僚化与市场化的风险。以公法社团为主、复合多元的公法人形态是公立高校破解多元价值冲突、实现公共利益目标的应然逻辑。中国公立高校法人化改革应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内,实现公权力运行的"契约化"与私法行为的"公法规制",建构各方权力动态制衡的"互动式"法权结构。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依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以构建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以及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12年至2017年山西省18所高校相关数据对高校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对协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3所典型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多数高校经历了从低度协同到一般协同的转变,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影响高校协同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外部协同创新有序度是影响高校内外部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自身的先赋性基础对内外部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政府、高校和社会协同评估高等教育机制创新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创新高等教育协同评估机制的核心理念包括评估目的重视关系-集体响应,评估主体强化职责-旨趣自觉,评估范畴注重需求-价值导向,评估模式强调问题-方法中心;其实践结构表现在评估效能专有与联结、评估行为独立与互动、评估范围划界与跨界、评估实作自为与为他;其创生路径包括通过循流溯源与动态耦合形成评估目的协调共享机制,通过差异融通与思维共享生成评估主体协同运作机制,通过需求牵引与价值整合建立评估范畴协和统整机制,通过共建共享与实作联动建构评估模式和合共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协同创新的初衷就是要用一流的科学研究与服务来支撑一流的教学,最终一切都是为了人才培养。对协同创新的曲解或过度的包装对高等教育有害无益,这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为了使"2011计划"运行在正常轨道内,既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改革,又不偏离育人为本的初衷,应从理念、制度环境、管理文化、教师教学和企业参与等方面理解高校协同创新应以培育创新人才为根本,防止协同创新形式化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还高校协同创新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协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协同创新需要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间的深度合作,这一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必要的制度机制,还有文化冲突问题。因此,文化冲突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应基于合作各方的角色利益所固有的文化差异与矛盾而制定有效的合作制度,在避免文化冲突的基础上确立目标一致的契约互信关系,建立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树立新型兼容的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行动、角色和目标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借鉴学习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在创业教育观念上,要坚持创业与创新相联系;在创业教育行动上,要特别注意内涵和外延并重;在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上,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在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育引领性人才。  相似文献   

10.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如何依托协同创新,面向社会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真正造就一批学术英才和创新高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探索的一个全新领域和课题。这需要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体现了团队内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典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2.
科教融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协同的重要途径。湖南工业大学针对科教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组织架构、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其"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政校企高度协同的"三联五共"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开展科教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英国研究型大学秉持学术自由的坚定信念,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借鉴英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越发显得重要。国内外知名大学都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战略。自觉服务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当前,国家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大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大学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行业特色大学是在与行业发展的互动中形成的,其发展走向与国家、社会在行业领域的重大需求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在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但就行业特色大学近3年的协同创新实践来看,仍然存在性质定位未上升到办学理念层面,功能设定天然缺失、协同动力不足、深度合作不多、责任边界不清、忽视学术创新与应用等现象,甚至出现"有协同、无创新"怪象。优化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必须创新学校发展理念,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组织创新,组建校际或产业联盟,凸显实际创新贡献并营造"育人为本"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大学的使命、利益目标、创新评价体制等方面分析阐述了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诸多问题,指出目前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应该贯彻协同创新的理念,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创新管理体系,保证各方的责任、权利、人员、资源与成果等都能实现共享与持续发展.同时要开展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领军人物队伍,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做好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减轻学科带头人的负担,从而不断提升高校的创新水平,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结合几位专家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经历,探讨了教育部新近推出的“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深刻内涵.认为,协同创新,需要有健全的科学研究队伍体系;协同创新,需要有广阔的国际合作视野;协同创新,需要有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团队和人才梯队.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是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跨越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诸多的"教与学"的问题,出路在于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人才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使提高教学水平落到实处;要抓住课程建设这一关键环节,补足实践教学短板,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建设、鼓励支持教学改革的优良教学文化,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9.
高校全面协同创新系统由各要素协同创新、全员创新、协同效果三个子系统构成。依据协同学理论构建高校创新系统全面协同度模型,计算各子系统有序度,进而求得系统全面协同度。考虑高校全面协同创新系统特点和影响协同的序参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测度指标体系,为提高整个创新系统全面、协调、有序运作提供科学的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20.
德国继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继续教育的特点是建立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推行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多种形式的机构保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保障;引入效益和竞争机制,形成继续教育发展的动力保障。德国继续教育呈现的内容现代化、继续教育管理的法律化、继续教育终身化、继续教育高度专业化、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等新趋势。我国要创新继续教育机制,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运行体系、重视继续教育,破解社会难题,有效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继续教育立法,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强化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