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中秋过后的陕北高原,是一片阴雨连绵的天气:黄河壶口瀑布的水量涨到了年度最高,游客们打着伞儿朝拜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故居窑洞外的石桌、石凳上也是一片水汪.当年他曾坐在这里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站在水汪中的石桌旁,我想起了报道中国抗战的美国记者“三S”中的两外两位——艾格尼丝史沐特莱和埃德加斯诺.斯诺以一本对毛泽东等的独家专访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打破蒋介石政权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引起巨大关注.其实,在此前此后,作为一名自由的新闻记者,斯诺还有许多故事不太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2.
朱清河 《新闻知识》2005,10(8):26-28
192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只身来到了中国,从此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的全省心毫无怨言地奉献给了一生钟爱不悔的中国。“斯诺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能如实说出目睹的真相,尽力探求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客观报道”是一个合格记者都有的职业品质,斯诺当然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张珂 《新闻知识》2005,(8):24-26
美国名记斯诺对陕北苏区的访问及其作《西行漫记》,首次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苏区人民,早已蜚声中外。值此斯诺诞辰100周年之际,本对世人知之甚少的在这次访问中,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摄影活动予以回顾,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斯诺最初相识于陕北保安,毛泽东是一位能够把国家社稷揽入胸怀的共产党领袖,斯诺是一位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职业记者,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本文对电影中斯诺的形象进行研究,认为电影不仅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精神,而且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及东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驻美首任大使柴泽民老人说:“经过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却并不够。在不少美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还是赛珍珠笔下那个老样子。所以我经常讲,要欢迎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旅游,多看看,多走走。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样,对中国的了解或许会更真切,更准确一些。”  相似文献   

6.
自民国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屡遭匪祸、兵燹、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绥远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绥远成千上万的蒙汉各族灾民衣衫褴褛、啼饥号寒、鬻妻卖子。富饶美丽的土默川田园荒芜,村镇破败,饥殍遍野,一派凄凉惨景。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相似文献   

7.
张威 《新闻记者》2005,(10):46-4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是近代报道中国的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之一。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就功名。斯诺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书的基石。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报》的爱泼斯坦(Israel Epstern,1915 ̄2005),合众国际社的厄尔·利夫(Earl Leaf,1905 ̄1980)、美国《亚洲》杂志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 ̄1989)以及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1…  相似文献   

8.
黄华 《兰台内外》2008,(2):45-46
1932年秋,我考入燕京大学。当时,燕大的学术气氛比较浓厚,教学思想比较自由开明。在中、外籍教授、讲师和他们的夫人中,许多人理解和同情学生的进步思想倾向和他们的抗日爱国主张,支持他们的活动。突出的如新闻系讲师、有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海伦·斯诺。燕大这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学生的抗日思想得到较自由的抒发,  相似文献   

9.
7月19日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近百名学者齐聚北京大学,召开“让世界了解中国——斯诺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0.
令狐沙 《新闻世界》2007,(10):43-43
前外交部长黄华回忆说:1971年,斯诺结束半年的中国访问,回到在瑞士的家中,忙着撰写他这次访华的新书《漫长的革命》。他还准备在次年尼克松访华前先抵达  相似文献   

1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外国记者中的第一人。当时,“红色中国”延安处在国民党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之中,埃德加·斯诺一个外国记者,是怎样冲破层层封锁,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延安的呢?  相似文献   

12.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时,接见了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人民日报》在12月25日头版头条显著位置,发表了毛主席接见斯诺的大幅照片。就是这样一个准确无误地印在《人民日报》上的照片发表的时间,后来竟出现多种版本的说法。譬如,在《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陈敦德著)一书中,将这张照片发表的时间说成是1972年国庆游行的"第二天"即10月2日: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美国费正清等人编著)一书中,又把这一时间说成"1970年12月26日毛生日那天";在《敢为中  相似文献   

13.
《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在当时风靡世界,现如今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忠实读者。在《西行漫记》中,一个真实的中国得以昭告于天下,斯诺通过对陕北红区根据地全景式的描绘,通过对红军领导人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中央红军的革命纲领、政策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力驳斥了蒋介石对中共"赤匪"的污蔑。探讨《西行漫记》的地位和意义,必须以其内容为蓝本,本研究在此仅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体现的记者素质为角度切入,浅谈一些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联美战略构想让周恩来想起一位久违的美国记者 1969年12月6日.毛泽东正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等候着周恩来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16.
今年,当中国人民热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世界人民热烈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位伟大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7月19日,正好是他诞生100周年,此时纪念,对斯诺的怀念之情和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是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爱戴的美国记者,首先就会想起他对中国的报道。他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因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革命斗争的史实,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出版,至今仍被中外新闻学者视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一位记者因关心、报道别国的事件而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世界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斯诺的卓越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透过他记者职业生涯的始末,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具备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卓而不凡的品行成就了他。吸取其营养,对提高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海南档案》2005,(2):10-10
为进一步加强大连市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推动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大连市档案局在对40余家各类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与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市版权局和市农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大连市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意见》。这是辽宁省档案系统中第一部规范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件。  相似文献   

19.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  相似文献   

20.
饭店里端菜送饭的叫“跑堂的”,行商到各地做生意叫“跑生意”或“跑码头”。记者“跑”新闻,说明这是一种忙和累的行当。陆诒80高龄脚上仍穿的是旅游鞋,仍旧是方便跑路的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