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  相似文献   

2.
《新闻导刊》2005,(3):31-31
财政报道要注重人性味,关注前瞻性。财政报道少不了经济味.但是过于严肃和理性,就会陷入冷漠,不是“概念 数字 例子”.就是“过程 措施 效益”,读肯定不喜欢。事实上财政的政策执行、资金分配都是通过活生生的人干出来的。因此,我们的财政报道不能只见事见钱不见人.而是要通过人情味的表达,笔下有人.把人的活动与财政工作的过程结合起来写,写政策、写事情、写资金分配,都要有人格化的表现.力求做到既见政策又见人,或既见事情又见人。  相似文献   

3.
4.
作为地市级党报,报道好市委市政府的会议,宣传好会议精神,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此没有任何价钱可讲。但是,会议报道必须让读者爱读,这既是贯彻“三贴近”的要求,也是增强会议宣传效果的需要。反思一下,读者为什么对过去的某些会议报道存在厌读情绪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这些会议报道存在“四有余、四不足”一是程序性有余,贴近性不足。有的会议报道过于注重会议程序的报道,谁出席,谁主持,谁讲话等等,一应俱全,而群众关心的新闻往往被淹没在繁杂的会议程序之中。二是综合性有余,典型性不足。会议上表扬的那些新鲜感人的典型的人  相似文献   

5.
人物报道,是我们日常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我们从事记者的过程中所做的人物报道有很多,但真正有影响力、感染人、打动人的人物报道却是凤毛  相似文献   

6.
7.
所谓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来讲,“事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人”应该是报道的核心,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或者会对人造成影响。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新闻“…  相似文献   

8.
做活教育报道,必须深入研究读者心理,重在抓"活"、抓"新"、抓"巧"。要善于运用拓展式思维,跳出旧有的"课堂加教案、成果加分数"的老套路,重视人性化与人文关怀,发掘更深层次、能真正触及学生和家长群体、对接他们心灵最大渴盼与需求的教育新闻。  相似文献   

9.
10.
胡建明 《传媒观察》2006,(12):55-56
消息体裁的新闻,目的在于客观报道事实,一般不允许作者在其中发议论,作价值判断。但是深度报道类写作需要较多的解释,写好这类报道很不容易,其关键是要把握力度与布局,在于思想深度的发掘。特别是非事件性的报道,必须要通过人的活动、思想展现事实。现在一些媒体一般化的长篇报  相似文献   

11.
党报成就性报道往往令读者感觉枯燥乏味,究其原因,关键是这类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活。《黑龙江日报》从2007年11月5日起在一版推出的《落实十七大精神、关爱民生》大型专栏报道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胡顺清 《视听纵横》2009,(2):118-118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情味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发掘运用好情感因素,是增强人物报道特别是典型人物报道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沈平 《新闻前哨》2008,(5):42-42
楚天都市报提出“主流化转型”思路后,围绕主旋律报道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主旋律报道只要工夫下到位,一样能抓人眼球,为读者所喜爱。  相似文献   

14.
张元斌 《新闻窗》2010,(3):28-29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的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凸显,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作为民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如今早已成为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其点点滴滴的变化都会牵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管理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市场活动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各类经济活动中,自身的重大利益和市场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传统党报经济报道很大程度上成为成就报道的代名词,形成了“投资连年创新高,收益不断破纪录”的固定模式,容易出现与读利益缺乏关联度,形式枯燥呆板,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各级党报宣传报道的重头戏理所当然是时政报道.事实上,时政报道也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或与政策相关的信息.然而,时下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笔者以为,一是角度过高,生硬说教,再加上政策性强,与读者产生距离;二是内容空泛,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三是形式单一,经常以会议报道“会议”,内容程式化.  相似文献   

17.
体育新闻报道领域已经越来越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富有人情味的报道更能影响受众,更能达到报道目的。本文探究人情味在体育报道中产生的原因,表现的方式。针对体育报道中缺乏人情味的现状,提出了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18.
晓骆 《网络传播》2005,(5):40-41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政治教育报道难写,这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政治教育报道写好了格外出彩,这也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一般说来,评价这类报道,写得好无非是指写得实写得活,写得差肯定是说写得虚写得死。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在实与虚、活与死之间“挣扎”。去年部队开展“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解放军报》在二版开辟专栏,跟进报道,赢得一片叫好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认真总结一下,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把这类报道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乔阳 《记者摇篮》2006,(6):23-23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报道领域和范围的扩大,即抓住一个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从小见大,从特殊看一般,旁及同类教育现象和问题,追溯这种教育现象和问题产生的社会环境诸因素。这里的典型既有正面典型,也有负面典型;既有开始阶段采写的对象,也有深入阶段涉及的有关人和事。比如一个模范教师事迹的深度报道,之所以能够激励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志,就在于他的高贵品质的形成,光辉形象的树立。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周围群众的鼓励,上级领导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原因。新闻报道如能把这些因素都写进去,这样的教师形象就不只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