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如 《新闻爱好者》2008,(12):117-118
莱恩格尔德定义虚拟社区为“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本文所涉及的“虚拟社区”接近于莱恩格尔德的解释,即以现代信息网络科技为依托,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在线聚合、通过精神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网络共同体,具体是指以BBS、新闻讨论组、部分相对固定的聊天室、社会化网络等为代表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情感、志趣等交流和互动的网络交往平台。  相似文献   

2.
刘昊 《新闻战线》2012,(10):88-90
在互动中进行彼此意见、观点、感受的碰撞,情感得以传递,误会得以消解,网络人际关系得以维护。微博让虚拟的网络交际变得鲜活而灵动,靠自身用户的黏性和表达的真诚直率为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3.
“国际图书馆员网络”协助全球各地的图书馆员建立国际网络,彼此交流经验和讨论学习,从而促进专业发展.详述“国际图书馆员网络”的宗旨和性质及其运作模式和专业守则,以及对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爱的守候     
大山深处,有种感动叫坚守。 茫茫人海中,他们相识于网络,半年多的聊天中,彼此在心中烙下了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如今,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不再简单以血缘或地缘关系来连结彼此,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起来。本文以网络社区豆瓣网为例,对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基于兴趣建立的"陌生人"社交机制,并分析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所达到的文化认同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6.
舆情管理主体应顺势而为,在保持内在独立性的同时,转变看待其他网络舆论参与者的视角,尊重彼此存有的差异却又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5,(17):49-52
网络舆论是由分散在各地、彼此没有联系的人将其个人意见同时或陆续发表在社交平台上,汇聚成一定数量的容易感知的多数意见的集合。社会事件会演化成为网络舆论事件并不是必然而成的,而是需要自身和外在的一些条件因素。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传播技术体系已经把全世界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即便我们彼此陌生并远隔千山万水,也可能因为信息的因素而紧密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刘迅  岳莹 《当代传播》2013,(1):102-103
全媒体环境下,网络影评主体的多元性深刻影响着影评和电影互动记忆彼此的创作及价值取向.本文在充分肯定网络影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以媒介素养教育为切入点,聚焦网络影评的主体建构,以主体的意识、能力和导向为向度,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对于网络影评人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以适当、适度的方式引导网络影评人自主、自觉地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开启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让电视媒体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将决定电视媒体的未来。有鉴于此,电视媒体与网络之间应该寻找优势互补的途径,让电视媒体插上网络的翅膀借力而行,在网络上开辟宣传平台,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增加电视节目的时效性,丰富新闻线索,增加电视节目信息量,通过网络进一步完善与受众的互动,提升品牌效应,最终实现共赢,为彼此发展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1.
王君 《中国广播》2008,(9):60-63
一、引言网络与广播互动是指网络与广播两种媒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使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这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研究的对象只是网络与广播两种媒体,不包括其他媒体;第二,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是双向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过程;第三,改变的过程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即结果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络与学术信息高速公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络与学术信息高速公路董小英(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互联网络的背景介绍互联网络(Internet)是一个连接国际学术教育机构的计算机网络之网络。它连接使用各种不同软硬件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使用统一的通讯协议(TCP/IP),将信息转换成彼此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13.
综合布线系统构造了建筑物内的传输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线路基础。它使语音与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各行业对通信的需求造就了综合布线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了解综合布线可以使政府、企业在构建通信网络时能够有一个量体裁农的选择,节省采购开支。  相似文献   

14.
要从根本上抑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空间,就必须培养网民的责任感和网络行为的自律性。为此,文章提出了基于信用度的网络自主管理策略。该策略以网民彼此监督为运作方式,以信用度增减为手段,提出综合运用心理学的说服技术、暗示技术和团体规范技术以及将虚拟利益转化为现实利益的利益诱导方法,间接地引导网民的网络行为朝良性发展。较以往的说教式管理,该策略不仅激发了民众主动参与网络活动的积极性,还降低了他们对网络管理者的抵触心理。同时,用户间相互监督举报机制,也极大地节省了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5.
网络暴力事件是一种群体行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具有许多传统媒介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网络虚拟社区的存在使得人们很容易结成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群体的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这样形成的群体,在匿名状态下处于虚拟空间,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感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从而走向暴力.近年来的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中这种群体行为的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通信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讯成为人们彼此联系的重要手段。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任何新闻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时空的距离被打破,数字技术让地球缩小信息加快,在人们的惊呼中,一个进入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地球”日益清晰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上网人数和时间的持续增长,在线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断加深。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彼此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显著特色。本丈通过对西安大学生使用校内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特征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18.
陈然  汪少明 《青年记者》2011,(24):33-34
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场域,参与其中的网民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通过发起话题、参与讨论、浏览信息等行为建立彼此的社会联系,构成特定的虚拟网络群体.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中的成员也必然会承担起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9.
期刊在推广数字化、网络版的同时,应取得何人之授权以及如何确保作者权益却一直未能引起业界应有的关注。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如何营建一个彼此都可接受的数字化版权模式正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网络传播与网络发行,一次使用抑或二次使用,默示许可制度构建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诞生至今,面临着在商业利益与政府力量裹挟下逐渐丧失产生之初的原创本能的威胁。哈佛大学的贝克曼网络与社会中心的一批学者针对这个问题从经济学、信息技术,网络治理以及法律等各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及解决路径,他们的研究彼此呼应,相互补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可以说互联网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哈佛学派"已经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