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学习掌握了新课程的理念,并能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的理论学习本身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将外来信息纳入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的过程,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完成重建,需要教师解读、批判和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前提是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实现新课程理论的自我重建。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专家的理论进行“同化、顺应、改造和重组”,从而将新的课程理论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经过教师自我重建的课程理论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新课程实践当中:否则,实践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在实践中,教师的课程“代言人”和“技术熟练者”角色以及缺失批判反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新课程改革精神失真并造成部分教师抵制改革。因此,教师角色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建。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对教师自我效能感之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serf-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其发展水平。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影响着个人表现的品质;决定着个体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5.
自我效能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提出这一理论后,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并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陆续介绍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当前应用领域的现状进行自我效能和学习成绩及工作绩效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身处教育战线的教师同仁们想必都会遇到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冲击。在教育阵营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如何自我成长是日语教师,乃至全体教师永恒的课题。本文引入了批判式自我反思理论的概念,通过对日语教育同仁实施调查,了解身处日语教育前沿的日语教师的自我成长现状,分析了批判性自我反思理论在教师的自我成长中的作用。通过追寻各个教师不同的心路历程,为广大日语教育工作者实现自我成长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扬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性,本文通过走进文本:唤醒自我体验;课程开发:凸显自主意识:师生对话:张扬主导力量;教学反思:实现主体自觉等观点论述,阐明了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自我是教师在作为学生和作为教师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起来的对自己教师身份的认同。漠视教师内在自我的激发与建构的校本改革或者区域教育政策,会误导教师进行外部自我认同。内在自我是教师发展的发起者、维持者和加速者。教育改革需要个体从内部入手,从改变自己的内在经验入手开始。在当前的教育情境中,认识和重构自我需要在关系中进行:改变教师与自我的关系;确立师生之间的"帮学"关系;重建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重塑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创造个体与领域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教师自我评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意义和特征,研读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尝试新课堂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内容纬度的构建,并提出一些有效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观 教师的专业发展观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行动方式,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因此,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课程批判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批判思潮日渐兴起和相关理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课程研究领域对社会批判思潮的响应,是不同理论视域中课程批判思想的集成和发展。课程批判理论本身并非一种单一而统一的理论,不同理论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对课程研究领域不同问题的解析和批判,体现了课程批判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加强课堂研究、建立知识和学习的批判现实主义新立场以及关注当代社会的辨识作用正在成为课程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要顺利实施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学校文化重建涉及面广、难度大,本文只就教师文化重建谈谈个人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14.
介绍了近年来具有影响力的跨文化研究范式——独立的自我和相互依存的自我建构理论.阐述了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自我建构对于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从文化内部个体差异、文化变迁和文化类型三个角度提出了在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避免简单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在注重文化所具有的发展的性质同时,还应该考虑文化范式类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最早由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它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体验和能动性。我们认为课程改革能否最终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  相似文献   

16.
在21世纪,知识经济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形态。为此,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国向知识经济转变促使其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师范教育在培养未来教师及保证未来教育事业高水平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故此,如何搞好师范教育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所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大纲,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本,如果教师未受到培训,或者说培训得较差,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一无所获”。这里的“培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外,更多的应当是“自我培训”,即自我素质———可信度和自我研究能力等的修养。一、可…  相似文献   

17.
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控制和调节中具有核心地位。本文在阐析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涵义、影响作用、主要来源与作用机制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该理论对于教师教育的有益启示,提出教师教育应关注与促进教师的自我信念。  相似文献   

18.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将品格道德的培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换言之,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品格道德的人。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向来以高道德标准加以严格检视,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道德标准与敬业精神外,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个人品质。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德育理论尤为强调教师自我修养,“师德”承担着教师的个人修养以及应有的行...  相似文献   

20.
高青 《教书育人》2004,(5):12-13
新课程改革再一次把许多现实而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诸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教学关注的是学科还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学生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有这一切再一次把新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推到了教学的最前沿,让我们所有这些带着美丽光环的教师们不得不在疑问和困惑中沉静下来,正视自己,思考自己,为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重新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