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悦斌 《师道》2002,(7):50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和日本,出现过两部书名完全相同的著作,这就是中国张之洞的《劝学篇》和日本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两部著作的目的都是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背景下指示本国的发展方向,但是旨趣却大不相同,有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中国和日本近代的思想家,他们各自的著作《劝学篇》在中日两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都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两部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二者思想之异同。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劝学篇》是集中体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一部著作。本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洋观的嬗变为《劝学篇》成书的时代背景,从《劝学篇》所反映的张之洞对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认识来剖析其西洋观,从而揭示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缘由,并对其西洋观略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日两《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中,先后引人注目地出现过同一书名的两部著作———日本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对19世纪后半期席卷亚非拉美欧风美雨的直接反应,两书均以寻求本国富国强兵之路为己任,但究其实效,它们在各自国家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迥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两书写作背景、对儒学的态度以及对平等、民权等思想的取舍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期 ,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看如何走向近代化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日本出现了福泽谕吉的《劝学篇》 ,中国出现了张之洞的《劝学篇》。前者鼓吹独立自由 ,着日本启蒙之先鞭 ;后者站在封建卫士道的立场 ,为满清王朝服务 ,但受西学的影响 ,鼓吹“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相似文献   

6.
荀子、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不仅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三大名家,而且是中外思想史上的三大名家。他们三人都留下了一部赫赫有名的《劝学篇》,并且都可视为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这类著作就是我反复提倡一定要阅读的经典。读这种书,可以益人智德,能从根本上使人进步,并从而促成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劝青年人不妨一读。  相似文献   

7.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创始人,明治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积极批判日本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有日本伏尔泰之称。他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等启蒙著作,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建制度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同时,他也渐渐形成了脱亚思想,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由同情、蔑视转向鼓吹侵略,无形中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仅就福泽谕吉的中国观,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明治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通过教育使日本成为文明独立的国家。其主要著作有:《西洋事情》(1866~1869)、《劝学篇》(1872~1876)、《文明论之概略》(1975)等。这些著作的教育思想及他的义塾教育活功在日本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分别在1880年和1898年发表了同为《劝学篇》的著作。两部论著同样以开启民智、劝学兴国为目的,但是,由于两者的经历、所处社会地位等不同,导致了两本著作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理想国民"的不同描绘,分析两者不同的国民观,试图找出决定这种异同的根本性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新 《培训与研究》2010,27(4):37-40
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分别在1880年和1898年发表了同为《劝学篇》的著作。两部论著同样以开启民智、劝学兴国为目的,但是,由于两者的经历、所处社会地位等不同,导致了两本著作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理想国民"的不同描绘,分析两者不同的国民观,试图找出决定这种异同的根本性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亚洲教育思想史上,先后出现过三部《劝学篇》。这三部不同年代的巨著,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强调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越数千年,近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政治家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他在自己的《劝学篇》中表述"中体西用"的思想。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无独有偶,也发表了同名论著,对日本当时的教育乃至整个日本社会的变革,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13.
福泽谕吉,日本明治时期杰出的民族主义思想家,其代表作《劝学篇》热切鼓吹独立,呼吁自强图存,反映了明治初年维新的客观需要,对日本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国家,起了理论先导的作用。《劝学篇》中的“独立”思想,立足于劝导国民独立自重,以主人翁姿态学习西方的长处、推陈布新、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其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讲,并不限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地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脱亚论》历来颇受争议,争议之焦点可以归结为:其一,福泽谕吉是否是“亚洲侵略主义”之思想元凶;其二,福泽谕吉对中国“儒教”的态度为何?从这两方面来重新审视《脱亚论》的影响就能够重新审议《脱亚论》:在时间跨度上我们可以证明福泽谕吉并非“亚洲侵略主义’’的思想元凶;同时认为他对待“儒教”并非一概否决。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都出现了新局面,其中一共同之处即都开始派员赴海外留学。说起来中国人到欧美学习并不晚于日本,早在1847年,被称为华夏第一留西学人容闳即赴美,并在以后著成《西学东渐记》,而日本幕府正式派遣留学人员则是在1862年(此前某些强藩也曾派人赴海外学习)。当然,当时容闳之留学尚属私人性质,并非“公派”,但已开启近代中国人到西方求学之风。1866年,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西欧学校教育为主要内容著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从1872年(日本明治五年)到1876年(日本明治九年),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陆续发表了17篇旨趣相近的论文,总发行量达80万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有些文章当时就被选作学校教材,有些内容还载入了日本文部省的正式文件,以至当时日本社会竟出现了“文部省在竹桥,文部卿在三田”(竹桥系当时文部省所在地,三田系福泽谕吉执教的庆应义塾所在地。语出鹿野正直著《福泽谕吉》。本文中凡不标叫出处的引语,均录自《劝学篇》)的议论。其实这时的福泽谕吉只是一文教工作者,无任何官方职务。这些文章的发表,有力地促进了日本人民的觉醒,对当时日本的教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师道》2006,(4):54-55
作洋文讲儒道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20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也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作为第一位致力于向西…  相似文献   

19.
博尔赫斯早期小说《女海盗金寡妇》是一部由中国题材改写而成的小说,它在题材处理、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均与中国青心才人版《金云翘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小说既体现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同时又是博尔赫斯式西方改编的典型代表,可以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加以分析。在这两部小说之外,越南诗人阮攸据《金云翘传》改编的同题“六八体诗句”,则完全是东方文化视角下的改编,与博尔赫斯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0.
王晓平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5-76,93
张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适时推出了力作《劝学篇》。这部著作反映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学观,可以对其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